第十五章 习题册

    第十五章 习题册 (第2/3页)

讲讲难题吧。”有学生喊了出来。

    杨锐摇摇头,道:“做好了简单题,达到及格线,就能通过高考,现在还用不着讲难题。”

    “总不能每科都达到及格线吧。”不少学生因此而点头,基础是一种很玄妙的事,没有就是没有,偏科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

    杨锐坚持自己的做法,但也不能硬来。

    他想了想,道:“这样吧,我抄几份基础训练的卷子出来,大家试着做做看,要达到及格线,做难题没用,多做简单题才是最有效率的。”

    听说有更多的题做,大家都是只点头,不摇头了。

    刘珊表情怪异的看向杨锐:“多做题当然好,但你有那么多卷子吗?”

    杨锐突然有点好笑的感觉,不是因为刘珊,而是因为她的话。

    放到二十年后,学生们看到山一样多的习题册,多半是想哭的心态。80年代的学生又不同了,大家是到处找题做,却因为找不到题而苦闷。

    “只要你们愿意做题,卷子有的是。等我先抄题,明天或者后天再印出来,发给大家。”杨锐说着伸了伸腰,笑道:“这下该放我出去了吧。”

    刘珊慌忙向后,让出位置,待杨锐穿过去了,她又不忿的想:大家围成圈,怎么就要从我这里过去……

    下午。

    杨锐抽空先默写了几套数学习题册交给王国华和曹宝明,让他们组织后备组员印出来并分发。

    习题册是单元分类练习的形式,正好适合基础复习。

    王国华双手捧着杨锐交给他的笔记本,恨不得揣到怀里去,同时很是迟疑的道:“不是咱们小组的人,也给发吗?”

    “发啊,都是同学,还藏着蹑着做什么。”杨锐的大方出乎两人的意料。

    曹宝明想起他的入组宣誓词,不由道:“既然加不加小组都给题,都讲题,那咱们小组有什么用?”

    “抄题讲题并不多费功夫,分享给同学是零成本的,现在也没到要差别对待的时候。”

    “抄题讲题兴许不花钱,油印可是要用钱的。纸要钱,油墨也要钱,还得找老师借东西。”王国华头痛的道:“白给大家印卷子,哪里来的钱。

    杨锐愕然。

    说是说,他还真拿不出买纸买墨的钱。

    王国华叹口气,揣好了笔记本,道:“这样吧,我问问同学们,想要油印卷子的,就出几分钱,咱们凑钱一起印。不愿意出钱的,就自己抄,行不?”

    杨锐赶紧点头说“好”。

    王国华得到他的授意,像是个快乐的管家似的,飞奔于全校,力促此事。

    80年代的中国可没有遍地的复印机和打印机,哪怕再过10年,复印机和打印机也属于金贵的机器。不过,没有现代复印机并不是说只能用笔抄了。油印早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就是文字宣传的法宝。

    然而,油印使用起来很复杂。它需要人用铁笔在蜡纸上先抄出想印刷的字和图,铁笔重且坚硬,字还要写的比正常字体更小,操作起来比钢笔困难的多,书写速度也要慢得多,对于不熟练的人来说,二三十分钟抄一页纸都不算慢。

    王国华喊了六个人一起,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才将杨锐默下来的习题册抄在蜡纸上,接着喊人开刷。

    这同样是一份超累的工作。由于经济落后,西堡中学别说传说级的高速油印机了,就是手摇油印机都买不起,只有简单的油印滚筒,要一张一张的油印,容易弄脏手不说,蜡纸还容易坏。

    更麻烦的是,滚筒也不是说用就能用的,它属于学校的重要资产,必须找校长才能借出来。

    没办法,王国华拉着曹宝明,硬着头皮去找校长赵丹年。

    曹宝明尚好些,王国华是西堡镇人,属于听着赵老头的恐怖传说成长起来的学生,偶尔的几次接触,都是战战兢兢的不敢说话。

    找他要油印滚筒和油墨?若非杨锐给他们的题目太诱人,王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