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一会成名(1 )

    第四百二十二章 一会成名(1 ) (第2/3页)

百人的国际会议,说起来似乎很有规矩,实际也是同好会的模式,时间卡的并不严。

    委员同意道:“我去写一个通知,就说今天的时间混乱,让这个时间段的学者可以自由申请暂停做报告,移到晚上六点如何。”

    “自由选择吗?也好,如果没有人听报告的话,做报告的学者应该会愿意换一个时间段的。”

    委员再次离开会议厅,而他的位置也被人迅速占领了。受邀参会的学者才不在乎你是什么委员或者主席呢。在场的学者,甚至有一半人根本认不出谁是主席。

    “我们开始吧。”在耽搁了将近一个小时以后,杨锐拿起了演讲稿,直截了当的用英语道:“感谢大家的光临,我要做的报告主题是通过诱变基因,分析钾通道的分子机理,现在,我重点阐述诱变基因的部分……”

    200多个座位,实际上装了有300人的会议厅,很快安静了下来。

    满头白发的热心老头儿查加夫环视四周,啧啧两声,紧接着向后仰了仰,换了个舒服的坐姿。

    杨锐的语速很慢,内容也基本在论文集的框架内。

    这是给大家充裕的时间理解论文的内容。杨锐实验室拼死拼活几个月做出来的成绩,多多少少也是需要一些智力和时间的。

    唯一需要杨锐额外讲解的,是新增的图形和数据。

    论文中不适合添加太多的元素,黄茂在撰写过程中,总共也只放了8篇图形和数据,报告会就没有这种限制了,不仅不受限制,现场其实更适合大量的图形图片来做讲解,杨锐因此也多准备了一些,就在讲台后方放映出来。

    理查德和其他人一样,无比仔细的观察着它们,理解着它们,计算着它们。

    这可是来自科研一线的第一手资料。

    通常来说,这也是科研界判断真伪的第一步骤。持续几个月乃至几年的项目,往往会得到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数据,随便拿出一堆是再正常不过了。

    仅仅给论文编造资料相对容易,像是此等报告会上,拿出大量的资料就不简单了,尤其是那些机器出的图标曲线等等,

    而对其他人来说,阅读这些资料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理查德这样的同领域研究员,一下子就抓住了杨锐实验室的项目脉络。

    可惜,这是一个已经完成的项目。

    至少到诱变基因的环节,理查德没有发现可供利用的讯息。

    理查德竖着耳朵,等着听杨锐讲到下一步。

    等啊等,等啊等。

    最终等到的依旧是报告前的一句话:“分子机理的部分,我们正在撰写论文当中,会在未来的一两个月,发表出来。”

    周围顿时是一阵遗憾的叹息声。

    但紧接着,无数双手举了起来。

    “左面的先生,从你开始吧。”杨锐没有要挑选的意思,就从前排点了人。

    “你怎么选定sol通道作为研究?象的?现在还没有看到你做的分子机理的论文,但我注意到摘要里,谈到sol通道的几个功能……”左边前排的是个红头发的荷兰人,也有四十岁的样子。

    杨锐放下演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