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落我手里了

    第五百六十一章 落我手里了 (第2/3页)

不太高兴的丢下论文,道:“老丁这个人,骨子里还是太急躁,拔苗助长,没什么好处,但也就是这样了。”

    杨锐道:“如果是丁成国写的论文,那这论文,还真不能说是百毒不侵。”

    许正平不理解,道:“丁成国都六七十岁的人了,他改过的论文,再要让咱们俩找出问题来,那才有意思呢。他这个论文,要说有多少开创性,谈不上,但就这么四平八稳的放着,你也说不出差来。”

    “四平八稳是摆着不动,动起来,他就不行了。”

    “动起来?”

    “就说他这个开创****,你说谈不上,我看是不够格。”杨锐沉吟道:“你都不是做土壤微生物的,都你都能看出没有多少开创性,他这个论文,我看新意有限。”

    “你怎么证明新意?”

    “他借用的国?研究资料,超过了参考文献的范围。”

    “参考文献?你怎么知道?”许正平自然会觉得奇怪,在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想证明抄袭或者过度引用是很困难的,虽然参考文献注明了期刊或专著的名字、时间、作者等资料,但要找到它们,起码得去国家级的图书馆,只有同一个领域同一个方向的专家,才能了解那么多的相关资料,首先凭借记忆建立一个认识。

    贫穷落后的国内研究所,瞅着此类漏洞往上冲的,数不胜数,以至于日后有了搜索引擎,令无数大拿金身受损。

    杨锐未答许正平的话,只道:“我出去打几个电话。”

    出了门,杨锐顺便看了正在假寐的丁成国一眼,心想,丁成国今年都六十多了,他估计对国外的科研发展了解有限,邱晔或许了解的多一点,但只看他论文写的这么平,十有是“填补国内空白”的论文。

    80年代的中国,倒是支持科研工作者填补国内空白,不过,填补国内空白的应该是技术性的工作,不应该是理论性的工作。

    人家国外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理论了,你自己建立一个新的中国理论有什么意思,如果是苏联那样的规格与世界环境,自家人圈在后院里玩也就罢了,就80年代中国的科技水平,自建理论,除了说点套话以外,与用某人的身高代替“米”的概念的意义差不多——要用也能用,就是白花了钱。

    如卫生部这样的部委,他们的经费拨发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如果你自己做了一种抗癌药物,那肯定是第一等的待遇等着你,但如果你看了老外的论文,然后自己搞一套似通不通的抗癌理论,这钱可就不好骗了,最起码,你也得加点传统中医学,才好拿走次一级的经费吧。

    杨锐搜索着脑海中的论文,一点不觉得邱晔能赶超国内一流水平。

    为了写出这么一篇四平八稳,不被人找出毛病的论文,他们借用的国外资料许多都是钅有的理论。

    杨锐不一定能找到他们引用的参考文献,但杨锐翻阅专著,也能知道一门理论的建立时间。

    邱晔的论文,明显是拖着老外研究的尾巴来做的。

    如果没有杨锐,正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