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后舱

    第五百九十一章 后舱 (第2/3页)

都记不住名字。

    北大生物是国内最早的生物院系,前辈学长不知多少,杨锐一一问好,算是混了个脸熟。

    已在后舱聊了一会的众人,自然而然的将话题转向了钾离子通道的项目,这是最近半年来最热门的话题,早就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虽然是北大校友,但留在北大的实在不多。北大每年的留校名额稀少,一个院系充其量也就是一两人而已,剩下的学生也不是都能留在北京。

    在场的人有一多半都在地方院校或科研机构任职,尽管待遇不错,但就信息敏感度和科研氛围来说,是完全比不上北京的。

    事实上,在场的颇有几个人,甚至不知道钾离子通道的研究是杨锐做的。

    毕竟,身在异地,他们看文献遇到熟悉的名字会顺便记一下,遇到陌生的名字就不一定了。

    杨锐说起自己熟悉的领域还是很轻松的,大致描述几句,就吸引了多人的注意。

    “这么说,你当初也是一次次试出来的?这样的话,成本很高啊……”在场某人思考着问了出来。

    杨锐点头,又道:“刚开始的时候,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只能用穷举法楸,其实现在用结果逆推,倒是不用完全采用试的方法,可以减轻些负担。”

    “哦?”几个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杨锐笑了一下,说:“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首先是归纳法,我们已经知道有几种方式是没用的,如果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这几种方式就省下了……”

    杨锐随口而谈,将几名后舱烟民牢牢吸引住了。

    不管有没有想要做钾离子通道的重复实验的,学者们对于这样的机会都不会轻易放过的,这就相当于专业级大师讲解具体的实验,哪怕是教授级的人物,其实也不容易遇到这样的机会了。

    恰恰相反,越是位高权重的学者,往往进步越慢,就是因为学习的时间少了,而自我钻研的速度又过慢。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这样的词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偶尔玩一下礼贤下士的把戏也就算了,什么实验都要和别人学,也会威信堪忧的。

    然而,大部分实验都有无数个关键点,不依靠学习的方式,只是依靠以往的积累,以及自己的钻研,实在是困难中的困难。

    这种跨学校跨机构的会议,能够受到学者们的欢迎,也是因为它能提供一种间接的学习机会,说不定哪位觉得习以为常的方法,就能为吸纳某人提供突破的灵感。

    完整的实验方法就更难得了。

    论文都是薄薄的几张纸,就像是dna双螺旋结构得了诺贝尔奖,总共也不过占了半页的位置,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