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 北欧文明

    第1265章 北欧文明 (第2/3页)

    别说是世界级的科研成果的评比了,就是中国国内的科研成果的评比,2015年的最佳物理成果是什么,2005年的呢,1995年的呢?

    由人组成的委员会,本身就充满了各种的不确定性。门捷列夫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堪称诺奖级的震惊,元素周期表这种神一般的发现,难道还不值得一个诺贝尔奖吗?

    但是,由于他与瑞典科学家阿累尼乌斯的瓜葛,其与诺奖失之交臂。令人钦佩的物理学家波尔同志其实也做过类似的事,他是丹麦人,当年的丹麦瑞典和挪威一脉相承,加上波尔本身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使得他拖延了好几位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之所以是拖延,是因为这几位物理学家的运气比较好,在得到诺奖之前至死不渝的活着,终于熬过了波尔。

    门捷列夫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他很早就离开了人世,也就没有获得诺奖的可能了。

    杨锐相信自己是能够获得诺奖的,不管是pcr,还是g蛋白偶联受体,都是有资格获得诺奖的,而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逐步增高的。

    但是,什么时候呢?

    成名要趁早,不光适用于娱乐人物,同样适用于科学人物。

    有没有诺奖,所能获得的科研资源,简直是千差万别。

    更何况,杨锐的目标,也不一定是一块诺贝尔奖奖章。

    桑格就获得了两块,分别是1958年和1980年,前者因为测定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后者因为快速测定dna序列的“桑格法”。

    爱因斯坦去没有得到第二块诺奖,更是找不到说理的地方去。

    历数诺奖历史上的得双牌的四名学者,谁敢说自己要比爱因斯坦强。

    杨锐今年22岁,在同样讲究资历的欧洲学术界,并没有炒上天的声望,更不是欧美发达国家顶级实验室的负责人,做话题人物没问题,获得诺奖就两说了。

    正说反说都可以。

    杨锐到瑞典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正说的资源,但是,他也非常小心谨慎,避免自己为反说的力量背书。

    直到入住希尔顿,杨锐都沉默的思考着。

    国内的设想,某些是可资使用的,某些则是需要改变的。

    这原本并不是杨锐擅长的部分,也只能勉励为之。

    赵泽就有些心惊胆战了。

    要说国内来的干部,有钱的也不是没有,但是,带着一个代表团住到希尔顿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