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 邓绾入宫见驾大赞新法

    四十二、 邓绾入宫见驾大赞新法 (第2/3页)

步后园,便将此词给了儿子蔡朦。蔡朦看后放置袖中,不慎遗失,给看园门的老卒拾去。这老卒不识字,交给了书吏,书吏又交给了平凉名妓阿曼。却好中使张茂则奉旨赐衣到了平凉,蔡挺设宴款待,席间命阿曼执板唱词,阿曼便把这首《喜迁莺》唱了出来。蔡挺乍听阿曼唱的是自己的词,十分恼怒,要严惩阿曼。张茂则笑道:“蔡大人此词甚好,传唱出去,有何关碍?阿曼歌蔡大人之词,正该奖掖,如何反受责罚?”蔡挺向张茂则拱手一笑,便没有处置阿曼。张茂则持此词归京,也就带进了宫中。不过,也只在最近才传唱起来。

    赵顼见此词写的是边事,不觉来了兴头。说道:“词倒是不错,却不是你们女子唱的。——传旨,宣教坊进宫。”

    不到半个时辰,教坊一行乐人在领班带领下到了柔夷宫。叩头行礼后,张若水把这首《喜迁莺》词递给了领班,宣旨:“唱得好,有赏!”领班和众乐人略一商量,手中擅板一敲,于是,在一阵琵琶叮咚和箫管和鸣声中,众人的眼前,仿佛现出一片黄尘荒草,冷月关山的边寨景象。这领班按着节拍,引吭唱了起来。

    一曲唱罢,余音在耳边袅袅不绝,赵顼仿佛仍沉浸在西风古垒,征夫铁衣的荒寒之中。却又没有“将军白发征夫泪”般的凄苦悲怆,“玉关人老”所牵出的一丝惆怅,也被“太平也”三字冲淡、洗净。如果说陈美人的“太平也”三字仅仅是心灵的一种颤音,与琴声相依相绕,在绿树和花丛中飘游,到了领班的口中,唱出的是守边将士的心声,有着琴瑟箫鼓的烘托,便如一个华彩的尾巴,从柔夷宫摇曳而出,直趋云上。

    向皇后说道:“这词还真要男人唱,才能唱出边关风光,壮士胸怀,拳拳忠君报国之心。尤其‘太平也’三字,实在难得。”

    赵顼说道:“词好,唱得也好。”遂又笑道,“‘玉关人老’吗?待枢密院有缺,让你当枢密院副使吧!(熙宁五年,蔡挺果然任枢密院副使,这是两年后的事了。)教坊可去庆寿宫、宝慈宫唱给太皇太后和太后听,唱了一并打赏吧。”

    教坊的一众乐工刚走,张若水在门外禀道:“顺天门飞奏,邓绾已在顺天门候旨。”赵顼站了起来,几步走到宫门口,仿佛是在迎接邓绾。他问张若水:“是邓绾到京了吗?”

    张若水禀道:“是。邓绾已经到京。”赵顼说道:“传旨,立即……”他本想说“立即进宫入对”,回头看了一眼众妃嫔,见众美环侍,又都在妙龄,玉润花笑,各具风韵。时值盛夏,罗衣著体,如雾縠冰纨,玲珑体态,约略可见。他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不觉心摇神迷,况且此时也不早了,改口说道,“明天辰时,朕在崇政殿召见。”

    宁州,离庆州不远,原属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统辖。此地虽未闻鸣镝之声,因庆州常有檄传,是以边界动静悉知。邓绾便在宁州任通判。

    邓绾上书言事,大赞青苗、助役诸法,尤其是把王安石比作伊尹、吕尚,或许便有一点奉承媚上之意,却也不知曾对赵顼决定废、立青苗法时起过何种影响,更未曾料到一纸上书,竟叩开了京都汴梁之门,离开宁州这一边寨荒瘠之地。他乘驿车上路,已经破格。一路上数次接诏催促,中牟、八角、顺天门几处竟有专人詗候,真把他当成个人物,不由得他不喜。邓绾到顺天门时,还只申末时分,在此詗候的内侍立即飞奏入宫,邓绾想了一想,又差人入中书禀告了王安石。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内侍传旨,皇帝将于明天辰时在崇政殿召见。邓绾听了,又是一阵窃喜。当晚,邓绾就在顺天门驿站住下。

    第二天薄明,内侍和十几个军士簇拥着邓绾,进顺天门后沿西大街向东,再折向北,从浚仪桥过汴河,沿开封府东墙走西华门。一路快马急奔,到西华门后才放马由缰,往东缓缓而行。因宣德门内不得骑马,邓绾的马早有军士拴在宣德门外,自己随内侍匆匆入宫。到大庆殿时,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张若水已在西上閤门等候。

    邓绾随着张若水径往崇政殿见驾,一路上既得意洋洋,又诚惶诚恐。他这是第二次入宫。第一次是进士及第后,在集英殿率新进士唱名见驾,这是十年前的事了,见的是仁宗皇帝。集英殿在迩英阁北面、隆儒殿南面,要自需云殿往西再折向北,崇政殿是从升平楼和需云殿中间折向北。邓绾是第一次到崇政殿,也是第一次见赵顼。他撩衣蹑步,走上台阶,在丹墀上先敛气宁神,拿捏好步子,这才唱名求进。

    崇政殿里,赵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