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0 章惇和司马光第二次较量

    一五0 章惇和司马光第二次较量 (第2/3页)

如何到都堂向司马光进言,司马光如何不听他劝,硬要以差代雇的情况告诉了苏辙。

    苏辙说道:“君实骤罢免役而行差役确是不妥,大哥也不必气恼,君实既不听劝,由我上表陈情吧。”

    当晚,苏辙灯下草表,他写道:

    差役复行,应议者有五:其一曰旧差乡户为衙前,破

    败人家,甚如兵火。自新法行,天下不复知有衙前之患;

    然而天下反以为苦者,农家岁出役钱为难。向使止用官

    卖坊场课入以雇衙前,自可足办,而他色役人止如旧法,

    则为利较然矣。初疑衙前多是浮浪投雇,不如乡差税户

    可托。然行之十余年,投雇者亦无大败阙,不足以易乡

    差衙前之害。

    其二坊郭人户旧苦科配,新法令与乡户并出役钱,而

    免科配,其法甚便。但敷钵太重,未为经久之法。乞取坊

    郭、官户、寺观、单丁、女户,酌今役钱减定中数,与坊

    场钱用以支雇衙前及召募非泛纲运外,却令樁备募雇诸色

    役人之用。

    其三,乞用见今在役人数定差,熙宁未减定前,其数

    实冗,不可遵用。

    其四,熙宁以前,散从、弓手、手力诸役人常苦逆送,

    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事,

    乞仍用雇法。

    其五,州县胥吏并量支雇钱募充,仍罢重法,亦许以

    坊场、坊郭钱为用;不足用,方差乡户。乡户所出雇钱,不

    得过官雇本数。

    对于免役法和差役法,苏辙与苏轼的看法是相同的。苏辙所上五条都是肯定免役法,只是役钱太重。他的办法是用“官卖坊场课入”雇衙前,多余部份雇其他役人。司马光陈免役法五害时说:“今召募四方浮浪之人,作公人则曲法受赃,主官物则侵欺盗用,一旦事发,挈家亡去。”“浮浪之人”,拿现在的话说就是街痞混混。苏辙则明白说“行之十余年,投雇者亦无大败阙,不足以易乡差衙前之害。”仍然是这样:司马光是想当然而言,苏辙指的是事实。

    尽管范百禄和范纯仁也反对司马光骤罢免役而行差役,那只是当面向司马光进言,并未上表,真正上表达于太皇太后的只有苏辙。太皇太后看过后,又差梁惟简送给司马光。司马光看了,搁在一边。苏辙之言并不能摇动他罢免役行差役的决心。

    王安石初行免役法时,先由吕惠卿制成条例,在条例司反复论难,然后在开封府试行了一年多,又经曾布不断增损才逐渐推向各州县。司马光要在短短几天内废掉免役法固然不难,要复差役法却也不易。各项条贯不能熟讲,靠司马光在通议事都堂里闭门造车,难免有漏洞和错讹。不仅各州县执行起来会莫衷一是,在章惇这里便过不了关。

    这是元祐元年二月间的事。为罢免役法事,朝臣众口喋喋,争执不休,连时光也侧目而视,减缓了流逝的速度。春天的脚步也变得迟缓了。它在顾盼,它在慢慢的展示,仿佛有所顾忌。终于,鸭头上的那种绿溶入了金明池的水中,梁园废墟上也已草色青青。春气在涌动着,扩散着,缓慢又坚决。它把柳枝摇得绿软,又浸润了花萼,拂开了花瓣。

    紫宸殿却是十余年来(应该说是百余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金装朱漆龙床的左后方垂下了一道软帘。春风从殿门外吹了进来,仿佛是要揭开软帘,忽然又改变了主意,祇是在帘前打了个转,晃动了帘上的流苏,便消失为无形。

    软帘的后面坐着高太皇太后,软帘前站着内侍省的押班梁惟简,龙床上坐着小皇帝赵煦。离龙床十步,按品叙班的站着文武百官,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站在最前面。

    这是一个朝会日,原本是要在文德殿见百官,太皇太后以为文德殿是皇帝临朝之所,自己虽权同听政,不宜居于文德殿,遂改在紫宸殿见百官。此时太皇太后权同听政已经驾轻就熟,小皇帝的坐功也已炼成,能一动不动的端坐个把时辰。

    梁惟简把绳拂子轻轻一甩宣旨:“皇帝有旨,文武百官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小皇帝赵煦看着梁惟简,他有点奇怪,因为他并没有叫梁惟简宣什么旨。接着他就明白了,是太皇太后在以他的名义宣旨。

    “臣有事启奏陛下。”小皇帝赵煦不看也知道,这是司马光的声音。不过他还是龙目闪动,看着抱笏躬身立于龙床前的司马光。

    司马光话音刚落,帘后传出太皇太后的声音:“司马大人但奏无妨。”

    司马光说道:“臣遵旨。臣前上疏称免役法有五害事,请罢免役而行差役,三省和枢密院既同进呈,皇帝陛下也已准臣之奏。臣复请陛下垂视,复行差役之初,州县不能不少有烦扰,伏望朝廷执之,坚如金石,虽小小利害未周,不妨徐为改更,勿以人言轻坏利民良法。”

    司马光一说完,章惇跨前一步,向着坐在龙床上的小皇帝和帘后的太皇太后拱了拱手,抱笏当胸说道:“臣有本启奏。”

    太皇太后说道:“奏来。”

    章惇说道:“差役法如何,早则韩魏公韩大人曾有奏事,次则韩绛韩大人亦曾详言。所谓害农之弊无甚差役之法。东明县东王庄王姓老汉以避丁而自杀,此事亦韩维韩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