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二 司马光死 汴梁都在流泪

    一五二 司马光死 汴梁都在流泪 (第3/3页)

经有了火药味。吕公著接着说道:“近除用多失,亦由限于资格。”

    司马光说道:“资格亦不可少。”

    韩维说道:“资格但可施于叙迁,若升擢人材,岂可拘资格也?”

    关于人材的资格之争,看似小事,其实却是在人才标准上的原则问题。司马光要的是熙宁前期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臣,连年纪八十一岁、早已致仕的文彦博和年纪七十九岁的范镇举荐了,文彦博固然是喜孜孜入朝了,范镇并没有应召。他说:“六十三而求去,七十九复来,有是理乎?镇以论新法不合得罪先帝,先帝弃天下,其可因以为利?”“因以为利”,先帝死了,我可以翻身了,继续反对新法了,做高官了?这种老臣,除了还能点点头或摇摇头外,还能做什么?司马光或许只要他们点点头或摇摇头?吕公著和韩维反对论资格,其实是要拔用新人。当年王安石组建置制三司条例司,其中的青年才俊之士便多为吕公著所荐。因了太皇太后的一句话,司马光、吕公著、韩维三人在太皇太后帘前一递一句的争论,吕公著和韩维两人双辩司马光,尤其是韩维,直斥司马光之非,司马光语塞,心中不快,脸色愈见其灰暗。范纯仁此时自然不会帮司马光说话,安涛、李清臣二人置身事外,或许,他们私心希望这种争论更激烈一些?不过太皇太后并不希望再争论下去了。她说道:“这事不必再议,卿等告退。”

    离开了延和殿,司马光因想几日未到都堂,打算先去都堂看看再回府中。

    通议事都堂在原中书省南厅,可以不出宣德门,从大庆殿往西,也不过一里多路。司马光在中书省门口下了肩舆,缓步踏上台阶,不经意间见台阶一侧的紫薇花枝招展,因迭经秋风,花色已显灰暗,便是绿叶也失去了春天的鲜活和夏天的厚重,呈现出了凋零前的衰败。司马光微微慨叹。他偶一回头,才知范纯仁、韩维和吕公著并没有跟着前来通议事都堂。心想,自己也不过过来看看,看有什么要紧公文未曾处理,原也并非议事,也就没有放在心上。倒是几个属员见司马光来到,又是弯腰拱手,又是唱喏请安,闹了一出虚礼。

    司马光来到自己的案前,一眼瞥见一封公文放在案上显眼之处,拿起一看,原来竟是自己上给太皇太后的一份札子,太皇太后看过之后交由三省通议后再进呈。札子上写的便是请复青苗法,而在“今禁抑配,则无害也”下面,划了一道红杠。司马光见了先是一愣,忽然想起就在刚才,自己还在延和殿太皇太后帘前喝问“是何奸邪,劝陛下复行青苗法”,自己请复青苗法的札子明明白白的放在都堂之内,每一个执政,每一个堂吏进来便可看到,他们会怎么说?

    司马光觉得心里一阵烦恶,手足顿时绵软无力,渐渐的瘫坐下来,嘴里努力喊出一声“快抬我回府”,连脑袋也搭拉下来。几个堂吏忙不迭扶起司马光,与司马康一起,把司马光抬上肩舆,急奔回府。

    九月,汴梁城内菊花盛开。御园菊圃起了一千盆,太皇太后命内侍检好的给司马光送了五十盆。菊花凌寒傲霜,称之为花中君子,历来为文人所雅爱,但此时司马光已臥床多日,不能起身赏菊了。天仿佛也病了,布了一天的阴霾,潇潇的下起了雨。这雨仿佛不是下在地上,而是带着愁思下在了心里。于是人们感觉心里涩涩的,落漠中带了点感伤。

    其实司马光何止不能起来赏菊,他心里连点感伤都不可能有了。除了断断续续细如游丝般的呼吸,他已没有了一点生命存在的体征。

    司马光从通议事都堂抬到家里,便没有能再入朝。确切的说,是再也没有走出过大门。宰相生病,下属臣僚自当前来探视,都堂的堂吏也每天都来拿走司马光已批阅的公文,再送来新的公文。直到那一天,他身不能下床,手不能承受一纸之重,眼不能见纸上之文。司马光要司马康给他读,代他写,司马康哭了。司马光说:“死生命也,宰相能身徇社稷,幸之极矣!”

    司马光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已失去了对外界感知的能力,无所谓痛苦,也无所谓欢乐。他的思惟游离于躯体之外,由一丝气息所维系。忽然,他的眼中现出了一点灵光,这是一种意识和感知的最后凝聚:是举步跨向彼岸时的犹豫?抑或是想起了还有国事未曾交代?一刹那间,灵光消失了,仿佛听到了一声叹息,――用最微弱的气息向这个世界发出的最后呼唤,他的生命归于寂灭。

    司马光死了,本书也可搁笔了。

    司马光死在宰相任上,真个是哀荣无比。据史书记载:“太皇太后哭之恸,帝亦感涕不已。明堂礼毕,皆临奠。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御笔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

    “百姓闻其卒,罢市而往吊,鬻衣而致奠,巷哭而过,车盖以万千数。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归葬陕州,四方来会者数万人。”

    以上的记载,即便有所夸大,也不会不是事实。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颗政治明星,王安石是殒落在山野,众大臣要吊唁也有所不便,司马光殒落在任上,丧事之盛,非王安石所能比。但司马光的“粉丝”绝对多过王安石,这也是事实。“粉丝”追星是不需要理由的,追司马光有一个最大的理由,他在六岁时曾经“破瓮救儿”。司马光从元祐元年闰二月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年九月去世,做了半年多的宰相,究竟为社稷为庶民做了多少事,反倒是不重要了。

    司马光死后,由吕公著接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到元祐三年四月死,做了一年多宰相。韩维却在元祐二年七月便被罢黜了。是御札――其实便是太皇太后手札付中书省的,说是“门下侍郎韩维,尝面奏范百禄任刑部侍郎所为不正。辅臣奏劾臣僚,当形章疏,明论曲直,岂但口陈,意欲无迹,何异奸谗!可罢守本官,分司南京。”

    太皇太后这是“欲加之罪,何谓无辞”。实际是因韩维不同意司马光的做法,渐渐成了司马光的对立面,也就是太皇太后的对立面。吕公著上疏说:“自来大臣造膝密陈,未尝须具章疏。维素有人望,忽然峻责,罪状未明,恐中外人情不安。”中书舍人曾肇上表说:“古者坐而论道,谓之三公,岂必具案牍为事!今陛下责维徒口奏而已,遂以为有无君之意,臣恐命下之日,人心眩惑,谓陛下以疑似之罪逐大臣。”高太皇太后是相当固执的,吕公著、曾肇的奏疏留中了,也就是收下后置之不理。

    继吕公著之后是吕大防为相,直到高太皇太后死。枢密院则以安涛为知枢密院事,范纯仁仍是同知枢密院事。

    此时朝中朋党林立,有以程頣为首的洛党,以苏轼为首的蜀党,以刘挚为首的朔党,勾心斗角,互相攻讦。这些“贤人们”都把国事抛在脑后,大打起派仗来了。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仍在反复。

    从宋神宗赵顼死由高太皇太后权同听政,到元祐八年九月高太皇太后死哲宗亲政,前期是厘革王安石新法,后期是朋党之争。至哲宗亲政,李清臣首开绍述之议,至于章惇柄国,重行新法,元祐中人又纷纷被眨。章惇素恨司马光和高太皇太后,在任宰相之后,曾要掘司马光之坟,去高太皇太后之谥号。其间故事,不在此处叙述了。

    *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岳麓书社1992年版

    第10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