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7章 花鼓

    第1687章 花鼓 (第2/3页)

乐的味道,如同钢琴协奏曲的名字《丝绸之路》一样,这是一座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里面的乐章有太多可以值得细细挖掘和深思的东西在。

    演奏完毕,秦放歌和捷克爱乐乐团也收获了满场热烈无比的掌声,他也还是装成不喜欢掌声的高冷艺术家。倒是矮胖的指挥家卡尔帕奇,他似乎更享受观众的掌声与喝彩,也跟着退回后台去休息。

    舞台接下来就交给几位年轻美丽的女性演奏家,出场顺序也完全没什么变化,吴泓芹在前,肖雨然紧随其后,上半场的最后时段,则是交给秦放歌和龙雪瑶来完成。

    他也还是负责钢琴伴奏,也没带小提琴,只给现场的观众示范好,如何用钢琴当一个不抢风头,矜矜业业的配角。

    龙雪瑶的小提琴演奏发挥也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特别在小提琴炫技流的随想曲上,看得观众们各种目不暇接。当然,优美动人的小提琴曲,她也演绎得如梦似幻,让人如痴如醉。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中,上半场演出将近一个半小时就这样结束。除了掌声和喝彩,观众们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能表达他们此时此刻心情的方式。

    龙雪瑶还是相当享受这样的辉煌时刻,脸上的绚烂笑容就像她的心情一样。

    休息半个小时,下半场精彩继续。

    这次秦放歌所带来的小提琴协奏曲《春》,就是完全的中国音乐风格,不单纯只是宫商角徵羽,更重要的,还是其中的中国文化艺术内核。

    这也是卡尔帕奇和捷克爱乐乐团都得仔细揣摩和研究的东西,毕竟,这对他们来说,也都是比较新鲜的,哪怕正式演出都已经有六场。这样的协奏曲,也真不是说这么点时间内,就能完全吃透的。也有受到从小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有着密切的关系,卡尔帕奇多骄傲的一个人,也不敢说他就完全理解到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精髓。

    骨子里的中国元素,对他一个捷克人来说,多少还是存在些距离的。

    好在秦放歌是个比较宽容的人,哪怕身为作曲家,他自己也极少对自己的作品做出特别明显的点评,更不会指手画脚告诉和他合作的捷克爱乐乐团,这个乐章该怎么演奏哪里该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他想说的东西,已经标记在曲谱上了。理解和再创作的事情,作曲家也没办法替指挥和管弦乐团代劳。

    现场这些古典音乐迷们,也真正的大开眼界,秦放歌并不是故意想秀小提琴技术,当然,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高水平和高难度演奏的地方也是相当多的。他现在这水平和境界,也根本不是炫耀,而是真正展示自己广阔而又深邃的音乐世界。

    随后就是秦放歌的第一交响曲,也是整场交响音乐会最后的压轴之作。

    而在这首交响曲上,著名的指挥家卡尔帕奇,也充分发挥他的“哲学指挥”,融入他自己对这首交响曲的思考和理解,在他的指挥下,捷克爱乐乐团进行“再创作”的演绎。

    对一些观众来说,卡尔帕奇的演奏风格跟他的为人处事完全两个风格,他是个著名的大喷子大嘴巴,很多人想象他的指挥风格应该是相当激进激情甚至是偏激的。可他的实际风格却是极其严谨,肃穆,甚至可以说是保守了。

    光是在整体的演奏速度上,他指挥下的捷克爱乐乐团,就保持了充分的隐忍和克制,这在演绎第二乐章的时候,也越发让人觉得肝肠寸断。这种几乎所有人心中都有的乡愁,在音乐厅里弥漫开来的时候,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位,让人情不自禁就有潸然泪下的感觉。

    即便是最激情的最后一个乐章,他也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华丽辉煌的音乐中,似乎也带着一丝抹不去的愁绪。

    而当熟悉的主题旋律再次响起时,观众们心中的忧伤又再度被唤醒。

    最后的落幕,在激昂雄壮中,也带着卡尔帕奇独有的演绎风格,从容不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