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2章 小灶

    第1922章 小灶 (第3/3页)

这当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勤奋刻苦的她早已完成。

    秦放歌是最强调细节的,吴泓芹和肖雨然两个“青年钢琴演奏家”都深受他的影响。还有一点就是,他作曲家来着,他最大!

    他也教她们从作曲家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作曲家们写在曲谱上的任何一个符号,都是有其意义的。

    当然,还有更多更深层次的东西,是隐藏在曲谱之中的。这也给了演奏家们进行“再创作”的空间。他自己并不想束缚她们的思想,特别对于肖雨然这个生性就爱展开天马行空联想的学生,更是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

    但肖雨然的灵动,也是建立在她夯实基本功,对曲谱本身有足够理解的基础上。并不是让她由着性子乱来一气,这方面,邓红梅教授负责指引大方向,也是保证她不会跑偏方向。作曲家曲谱上标注的东西,都还是要遵循的,这是根本。在这样的框架之中,再进行她的“再创作”

    就像“自由”,也是相对的一样。倘若人人都自由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他也是没办法得到真正“自由”,可能你的自由就被人家的自由给干掉了……

    照旧还是先指导吴泓芹,考察下她这些时日的练习成果。然后,秦放歌再针对她不足的地方,进行指导。

    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吴泓芹也根本没想着一下子就跟他那样,成为世界最顶级的钢琴演奏家。一步步来,一点点进步就好。

    就拿最基础的,他所创作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来说,吴泓芹每天都会练习两个小时。而每次练习,她也总是能有新的收获。这钢琴曲集一共有四十八首,每天轮换着练习,倒也能保证一定程度的新鲜,不至于让人觉得每天都练习同样的作品,而心生厌倦。

    秦放歌早就给她们做过现场的示范,他在演奏这样复调和赋格的时候,在吴泓芹眼里,简直堪称完美。他所演奏出来的,不同声部的音色,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处理得天衣无缝。

    她自己在练习起来的时候,这样相互对照之下,感受更是无比深刻。

    邓红梅教授也早就于要求,在吴泓芹和肖雨然练习新曲目之前,先对曲谱做分析研究,曲式结构,和声,节奏等各方面。简直比写论文还要详尽,但这样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她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意图,这些,也都是她们在演奏的时候,可以用到的。

    用邓红梅的话来说,“要做到成竹在胸,才有可能把音乐演奏好,这只是最基础的东西。”

    光是纸上谈兵肯定不行,眼高手低的情况在各个领域都不少见。

    怎么办,练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她们钢琴演奏系的,本来就需要大量的练习。她们学习钢琴的历史,也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没耐心和恒心的,根本进不来华夏音乐学院,很多学钢琴的学习早早就放弃了。

    每天半个小时的练习时间都不到,哪怕考了业余十级证书,跟专业的差别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哪怕音乐学院附小的学生,就完全可以轻松吊打业余钢琴生。

    秦放歌这货则完全是个意外,纵观他在这个世界的轨迹就知道,他从小虽然也有练习钢琴,但却是和声乐一起练习的,而且还是以声乐为主的。他这钢琴水平能这么高,完全是得益于他卓越的天赋。

    钢琴还不明显,看看那些他很晚才开始学的乐器,不管是小提琴,还是其他民族乐器。他这进步之神速简直让人发指,到现在,他都可以指导那些教过他的“老师”了。

    都说学无先后,达者为先。

    秦放歌完全用实力说话,邓红梅这个教授都特别认可,更遑论她的两个女学生了。吴泓芹跟他认识的时候,他就已经深不可测,也越发没什么疑虑,全心全意跟随他这个导师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