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合作

    第五百七十八章 合作 (第3/3页)

配合默契,这耳朵的功夫,必须练到炉火纯青才行。

    宋子萱和宋子茉这会,也深刻体会到宁秀佩逼她们练习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是这会,她们来不及对宁秀佩表达她们的感激,就被接下来的主题,吸引了过去。

    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其他钢琴协奏曲主题结构一样,这个主题由于反复三次,形成了三段体的曲式。

    不光是秦放歌,傅天夏对这首钢琴协奏曲,也有着深刻的,独特的理解和研究。

    这也是他的一贯风格,邓红梅当初在教他的时候,就要求他做到这点。绝不贸贸然去弹新曲子,一旦下定决心的话,就要拼尽全力,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去琢磨,然后才称得上取得进步。

    这个华丽的,精彩的主题第一次在乐队中陈述之后,第二次就由傅天夏的钢琴来奏出,它的发展,由于引进了一些新的旋律素材,具有即兴演奏的意味,反映出一种悲壮的戏剧性,最后还用一小段华彩独奏的带点附点节奏的宏伟和弦伴随之下,更加光辉、更加紧张地复奏这一主题,并结束主题本身的发展。

    在这上面,傅天夏表现得非常出色,也无愧他著名钢琴演奏家的身份。

    从引子转到奏鸣曲本体之间的过渡,起先是在近乎寂静之中出现一个小休止。

    后来,傅天夏用钢琴奏出一些断断续续的音型,宛如窃窃私语。

    忽然,呈示部的第一主题呈现出来了。

    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听到的,民间的,很有俄罗斯风格的曲子,旋律动听,但却显得比较哀怨。他创造性地,把这支悠缓的叙事性曲调纳入一个出奇的节奏型,即在每一个三连音当中插进一个休止符的做法。带来精彩效果就是,把一个主要是抒情的形象变成飞也似地进行和精力充沛的诙谐形象,简直就无从认出它是直接从民间旋律转化出来的。

    傅天夏代入作曲家的身份,在他指尖,流淌出斯拉夫人那种别人无法替代的风格,乐观,也许还带着点逗比。

    秦放歌的任务同样也很重,真要用钢琴代替交响乐团,可以说,每一刻都不能放松。此起彼伏的乐器声,也是给钢琴演奏家最好的鼓励和配合。

    好在两人虽然以前没什么合作,这会,却是配合得相当默契。加上各自都对作品有深刻地了解,配合起来,也就越发的愉快。

    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乐章的抒情性的中心,充满温暖而诚挚的感情,它包含有两支互为补充的旋律,同前面出现过的主题素材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支旋律是对幸福的向往,接着钢琴再加以复奏;第二支旋律同样温柔而抒情,但非常明朗,并没有丝毫困惑的神情,它那轻盈摇动的音型显然同第一支旋律同出一源。

    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乐章的第二主题。在这里,这支温柔的“慰安之歌”有时变成英勇的号召。

    傅天夏演奏的钢琴像急流一般的双八度的大段进行,夺回了主角的位置,也加强了音乐的英雄性因素;有时它那忧郁的疑问式动机经过不断的模进发展而引入戏剧******。

    秦放歌扮演的乐队角色,与钢琴之间的展开了激烈竞争,这时候,主题的变化也达到了不可复识的地步,在激烈的冲突中,给人无限的震撼,进入一个新的**。

    最后,在再现部中,乐章的一些基本主题都有很大的变化,靠近乐章结束处的一大段华彩乐段,傅天夏为在场的其他人,尤其是学习钢琴的肖雨然和吴泓芹两个,展示出了钢琴演奏家应有的卓越技巧,同时也为整个乐章的音乐的发展作出了总结,集中表达出这一乐章的意志力和激情的力量。

    抒情的静观突然为愤怒的爆发所驱散,戏剧性情绪的浪潮在急剧发展,但在后来又为一个新的抒情插句所替代。最后,尾声的音乐活力充沛,它以其急速奔驰的音流,辉煌地结束这“钢琴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在这第一乐章里面,秦放歌的钢琴给了大家无比的震撼,但傅天夏的表现却显得更加出色,显示了他扎实的基本功夫,和敏锐的乐感,他在低音区的重音处理得尤其让人叹为观止。

    在充满力度感的同时,傅天夏极具个性地,以鲜亮音色处理这几个和弦,立刻让人眼前一亮。

    此后,他多以粗线条处理,完全符合这一段粗犷的斯拉夫风格,非常大气。

    邓红梅就在心底感慨,傅天夏是真正用心思考,用心琢磨过的,非常符合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本意。俄罗斯的民族性,在这地方,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表现出粗线条的同时,又不失精准,力度变化的处理非常恰当,感染力十分强大。

    它如同惊涛骇浪般的两段八度,更是让人惊叹叫绝。傅天夏在处理这两段八度的时候,特别注重其连贯性,同时,又充满着无限的激情,那种排山倒海的其实,给人以强劲的听觉和情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