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总结

    第1023章 总结 (第2/3页)

歌剧中少有的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人性探究意义的杰作,如何体现并传达莫扎特的题中之义和音乐戏剧的斑斓色彩,这部歌剧,正是考较指挥及歌手戏剧领悟能力及塑造能力的试金石。

    再深入了解背景的话,就会发现,歌剧《唐璜》首演于1787年,可以说,剧中人物唐璜的正面形象中有莫扎特的思想倾向。例如唐璜反封建、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性格特征就与莫扎特的思想相吻合。莫扎特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摆脱大主教对他的奴役和控制,于1781年与大主教彻底决裂,成为一名有勇气、有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他的这些行为在当时可以说是叛逆的、有负面影响的,但这正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也是莫扎特所要追求的理想世界。他在其著名歌剧《后宫诱逃》(1782)里就已经展现了一些不满情绪,其中有悲伤、愤懑,甚至抗议。莫扎特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终身的信念,歌剧《唐璜》就反映出了这样一种反封建、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倾向。

    《唐璜》故事的原型是流传在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件真人真事,后经多次改编,而莫扎特的歌剧版是其中影响最大、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唐璜的身上体现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唐璜是个好色的花花公子,他玩世不恭、恬不知耻,玩弄女性,不管是富贵的还是贫贱的,伪装成她们的爱慕者进行诱骗,是坑害良家妇女的反面形象。另一方面,唐璜又是一个有着乐观和积极的形象,举止优雅、英俊洒脱的年轻贵族在诱惑女性的过程中全情投入,能够真正发现女性的美,从不理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差别,显示出反封建、革命的无政府主义者的正面形象。在这部歌剧的音乐处理上,莫扎特非常注重人物的心理描述,运用多种音乐效果,增强了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使人物形象既丰满又真实,增加了剧目的可看性。

    莫扎特在歌剧《唐璜》的声部设置上做了巧妙安排,特别注重男声中低声部。全剧共有l5首咏叹调,男声声部有8首,其中男中低音声部就占了6首。全剧共有重唱79首,其中男声中低声部有45首。在这部剧中,莫扎特主要通过宣叙调和其他角色的重唱、合唱来刻画唐璜这个人物。虽然唐璜本人只有2首主要的唱段,但这种烘托和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事实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说,莫扎特的这一创举为后来的男声中低声部角色主宰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歌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唐璜》中,男声中低声部的地位很重要,其角色是剧中的核心力量,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在18世纪的欧洲,因有阉人歌手的影响,也为了迎合听众的口味,作曲家是不会启用男中低音声部担任主角的。虽然歌剧是当时最时髦的娱乐形式,但人们并不重视男中音和男低音,甚至连这两个声部的地位也没有被明确。特别是在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人们对高声部的偏爱是明显的,对声音的要求也是苛刻的。当时有很多意大利人到歌剧院看演出,主要是去听高音,有的人闭着眼睛听完高音就退场了,这说明他们对听高音的感觉是非常享受的。阉人歌唱家主宰着歌剧舞台,强调抒情性的华彩歌唱,他们既演女主角,也演唱英雄型的男高音。因而作曲家在歌剧的创作中,很少用男中低音来担任主角。好的男中低音演员相对很少,而这个声部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莫扎特在他的几部歌剧中启用男中低音声部担任主角,是非常大胆的举动,这显然有悖于当时人们的音乐观念。但莫扎特用他的智慧和高超的创作技巧,巧妙地在《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中启用男中低音担任主角大获成功,这使人们逐渐改变了固有的音乐欣赏理念和思维,从而也推动了男中低音声部的发展。

    安排抒情式的男中音饰演唐璜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因为抒情男中音非常适宜演绎奔放、自由、多情、灵活的人物形象,男中音那带有磁性的、宽厚的声音可以在追求女性或表达爱慕时显得情真意切、感情丰富。

    如《请你到窗前来》这首咏叹调,唐璜通过男中音那宽柔、抒情的音色,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个承受了许多痛苦和委屈、既诚实又满腹深情的好人,以此来赢得女仆的芳心。试想如果这首咏叹调由男高音来演绎的话,可能就掩盖不了唐璜的花心,达不到这么质朴的效果。

    又如莫扎特安排了男低音饰演莱波雷洛一角可以说是锦上添花。莱波雷洛是唐璜的仆人,是以喜剧人物形象出现的,滑稽又可爱。他心地善良、坦诚真实,承认自己的主人是恶棍,但金钱的力量又促使他成了主人的帮凶,最后唐璜还要嫁祸于他,差点成了替罪羊。剧中他表现出对主人极其忠诚和顺从,他演唱的咏叹调《夫人,请听我说》,是用滑稽诙谐的形式表达出他心中愤世嫉俗的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