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1章 复兴

    第1181章 复兴 (第2/3页)

秀英早就不纠结于是否一定要在国外演出中文歌剧,《唐璜》这样的歌剧照样拿得出手,而且对西方观众而言,这样的歌剧比中文歌剧更容易理解。文化的差异对中外观众来说,都是同样存在的。

    秦放歌也认为,想要输出中文歌剧,先立足国内最好,要国人都不喜欢,外国再喜欢又有什么意思。就跟中国观众看西洋歌剧一样,文化隔阂始终是存在着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是爱情悲剧,中国人对待“梁祝”,和对待“罗密欧和朱丽叶”也是完全不同的态度。

    周秀英的意思也很明确,不用太过着急,一步步来就好。歌剧排练演出本来也就比较复杂,不像普通的音乐会那样,加上和交响乐团的磨合,也花费不了太多的时间。歌剧演出别的不说,光是场景布置和灯光美术等设计,都是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金钱,实打实的!

    薛敏和何茹芸也能跟着聊上几句,她们从事的行业和古典音乐多少也有点搭边,加上有秦放歌的熏陶,对歌剧艺术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薛敏的杂志社,对代表着高端大气上档次,古老优雅有内涵的歌剧艺术,本就特别钟爱,加上出了秦放歌这个级无敌的人才,就越吹捧起来。每一期,都有做相当大篇幅的报道,时尚神马的,本就如此,一小撮人站在顶端。

    周秀英对此也不排斥,哪怕隐约知道她跟秦放歌的暧昧关系,时尚杂志社报道古典音乐报道歌剧,总比报道其他乱七八糟的玩意好得多不是?总统总理市长这样的观众听起来就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一路上的气氛还是相当热烈而愉快的,大家都有种衣锦还乡,载誉而归的心态。

    到了布拉格的瓦茨拉夫机场,一行人非但没有离别的伤感,反而有种莫名的兴奋,周秀英还说期待着下次来布拉格,再让世界为之震撼!席晚晴和钱菲菲她们都应声附和,何雄还笑秦放歌,“只要他愿意的话,多少次都不是问题!”

    她们一行人并没有要人送行,但还是有神通广大的记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