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反响

    第151章 反响 (第2/3页)

地才对,然众人却是欢呼雀跃,个个置自家田地于不顾。

    这个情形很诡异,然却是此时的现实。

    不错,三不管地界没人要粮摊役,然乱世中生存并不容易,没有官府中人,没有如狼似虎的衙役锁人拿人,但有如毛的小盗杆子,各种土寇毛贼穷凶极恶。

    甚至各庄各寨彼此都有火拼抢掠的,只为了那一口吃的。

    各村寨经常朝不保夕,特别小寨子,常常被烧杀抢劫,被绑票勒索,有时家中留的鸡羊杂粮都会被抢光。

    他们虽不向官府纳粮,但一样要向附近的土匪,甚至大的村寨纳粮,缴纳形形色色的保护费。

    也因为毛贼太多,各村寨都只敢耕种些近庄的田地,个个不敢扩大生产,路上更是行人绝迹,相互间的交流几乎没有,与世隔绝,购买商货都不容易。

    这还是幸运的,若不幸遇到大股的匪贼流民,比如说焦山匪,那更是活命的口粮都会被抢掠去,甚至生命受到威胁。

    早前杨河等人进新安庄之前,庄子就被屠过,上千口人,不论男女老少死于非命,这一片的村落同样惨遭焦山匪搜刮,很多人户差点连过年吃的口粮都没有。

    要不是新安庄崛起,剿灭焦山匪人,又通过随军剿匪,还有各种零工活计补贴,各村寨乡民得到了粮米银两救济,恐怕这个年,就有很多人要饿死了。

    这是环境造成的恶劣,本身淮北一片耕种田地也不容易,太多洪水了。

    稍稍一下雨,河水就暴涨,小雨小涝,大雨大涝,这是因为平原之地积水排泄非常艰难,也因此这边的田地离河流都不敢太近。

    但若不下雨,就是旱闹,庄稼地经常颗粒无收。

    而兴修水利,动不动就是耗费几千两银子,耗时多少年,各村寨哪有这个财力物力?

    而且遇到大洪水,各村庄兴修的小水利一样无济于事。

    所以这边的居民基本都是靠天吃饭,年景好时,匪贼的勒索也不严重时候,一年辛苦下来,可能勉强吃饱饭。

    年景不好,遇到水旱灾,颗粒无收的情况太寻常。

    所以,淮北民众对土地的留恋度是不高的,就算现在新安庄崛起,治安清平,民众可以安心大胆的出来经营,各村寨周边有数之不尽的荒野荒地,也没人愿意去开垦。

    开垦荒地,需要的资本太大了。

    不是开荒后就能种植的,若是生地,经常需要二三年的经营才会变成熟地,否则那种产量……

    听闻新安庄招人,各村寨兴奋的议论纷纷,各庄青壮都是摩拳擦掌起来,一系列事迹后,不说新安庄民,就是附近村寨乡民,对杨相公都充满信心。

    他们不知道杨相公会怎么经营,但却知道自己被招进去后,肯定可以吃饱饭,然后有工钱,买米买粮给家中妻小吃喝。

    加上家中老小也做工,算算一年下来,可能都比原来辛苦种田还要强。

    还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这是新安庄传出的名词。

    还有,新安庄传出要修路,这可是这片百年未有的大事啊,各乡民高采烈的议论,有鼻子有眼的传言什么时候开工,人人赞颂杨相公的仁德,比后世高铁会不会经过自己城镇还兴奋。

    而且是一种朴素的感情,不是为了拆迁款。

    初八日,这种兴奋的议论更是沸沸扬扬。

    当日,罗山庄。

    这是焦山北面一座小村寨。

    这边聚集的多是罗姓人,还有少量的刘姓、曹姓人家。

    庄子不大,不到百户人,一道矮矮的圩墙,内中多是土木结构的茅草土坯房,沙土路的街巷,庄南寥寥几间砖瓦屋,然后庄子的北面,稀稀拉拉布着一些田地,种着小麦、高梁等。

    庄子西面一间茅草屋中,徐贞娘正在炕上仔细缝制着军衣,她非常仔细,针脚细密,有时还用尺子量量尺寸,免得不合标准。

    新安庄的缝作坊将大量军衣外包,鸳鸯战袄,手套,油布挎包,皮带索带,提供材料布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