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 张生强干反客为主

    第24节 张生强干反客为主 (第3/3页)

组派来开会的代表,声称“北大暑期旅行团”,纯粹是为了遮人耳目。党的代表会,本来早就决定召开,但因陈独秀迟迟摆脱不了广州的事务,再加上代表中部分人是在校学生或从事教育的,不逢假期不便脱身,于是便拖到了暑期。

    润之和玉衡到来之前,已经有8名青壮年先后到达,他们是分别从北京、武汉、广州、济南和日本赶来的张国焘、刘仁静、董必武、陈谭秋、包惠僧、王尽美、邓恩明、周佛海。他们的到来,立刻给因暑假而寂静了一段时间的博文女校带来了生气。

    毛润之一上楼就碰上了在北大认识的张国焘。张国焘是这些人中间第一个到达上海的。这个北大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甘居人后,他认为,只有占居显著位置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可他也知道,他要在即将组建的中国共产党中取得重要职位是很困难的。因为在创始人中陈独秀、李大钊、李汉俊等人不论是学识、资历,还是威望,都是他不可比较的。不过他并不气馁,因为他十分崇信“事在人为”这句古话。本来,李大钊先生应是北京的当然代表,可是在推选代表时,他偏偏因故未能参加,这就使能言善辩的张国焘不但使自己当上了代表,并且声称,李先生是社会名流,他的行动容易引起社会注意,对他本人及会议的安全十分不利。大家也觉得张国焘的话有一定的道理,结果把另一位代表选给了十九岁的刘仁静。这就给张国焘到上海大显身手提供了有利条件。到上海之后,历史又给了这个年轻学子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负责建党事务的李汉俊近来与马林搞僵了关系。起因是马林向李汉俊要工作报告,而李汉俊却拒绝了他的要求,理由是组织还在萌芽时期,没有什么可报告的。马林又向他要工作计划和预算,又被李汉俊顶了回去。

    马林要工作计划和预算的理由是,共产国际将对中国建党进行资助,而资助就需要提供这两个文件。李汉俊觉得马林的话过于唐突,因而就直率地表示,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正式成立,是否加入共产国际还不一定,即使加入了共产国际,两者的关系也待研究,日前根本说不上工作报告、计划和预算;共产国际如果在资金上支持我们,我们也乐意接受,但须由我们按实际需求自由支配。这些话本来都是善意的,如果由善于交际的人交涉,事情不难谈成,可偏偏双方都不是这样的人。马林天生一种雄辩家的气质,说起话来抑扬顿挫,有时声色俱厉、目光逼人。他在坚持自己主张时所表现出的那股倔强劲儿,就如同要与对方决斗似的。而李汉俊却是一种标准的学者型性格,一言一行无不显示出直率和认真的态度。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碰撞,没有火花那才是怪事呢。

    张国焘一到上海,就发现李汉俊与马林关系不很融洽,于是就把他那圆滑乖巧、能说会道的本领充分展示出来,频频穿梭于二人之间,充当了二者的调解人。这么一来,原来由李汉俊担负的会议筹备工作领导权,居然被张国焘反客为主抢了过来。还有一件事使张国焘暗暗欢喜,那就是包惠僧带来了陈独秀因辞职未准,不能参加会议的消息,他觉得这一切好像都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