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节 毛瞿同访蔡和森

    第41节 毛瞿同访蔡和森 (第2/3页)

既然目前的国情需要国共合作,也可以采取党外合作的形式呀,为什么要采取‘GCD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呢?”

    “采取党外合作的形式当然好啦!可是,我党目前只有400多名党员,孙中山认为我们只是个小党,不对等,不同意党外合作……”

    毛润之说到这里,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就停了下来。向警予拉开房门,一个青年站在门口。

    向警予说:“哦,是秋白呀,快进来!”

    “不会干扰我们的‘蔡向同盟’吧!”青年笑着说。

    “快进来吧,我们伟大的文学评论家同志,请不要再取笑我们了!”向警予搬来一把圆凳,笑着反击。

    来人姓瞿名秋白,江苏常州人氏。他虽出身于书香门第,却是靠亲友的资助才念完中学。由于品学兼优,本想考北京大学,但因交不起学费而作罢。最终考取了外交部主办的、不收学费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可不曾想,这却促使他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从俄文专修馆毕业后,他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在莫斯科,他几次见到并采访过苏联的开国领袖列宁。在中共成立之前,他就由当时也在莫斯科的好友张太雷介绍,加入了苏联GCD。这年秋天,苏联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他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中文翻译进入该校,担任翻译和助教。

    民国十一年春,也就是中共成立的半年之后,瞿秋白转入中国GCD。这年年底,中共的创始人陈独秀到苏联考察,他作为翻译全程陪同。考察结束,他接受陈先生邀请,回国担任《新青年》主编,同时担负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先锋》的主编和翻译、介绍列宁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文章。但他最喜欢干的还是文学评论。他的文笔犀利,入木三分(这也许与他崇拜鲁迅有关)。不久,便声名鹊起。

    瞿秋白进来坐下,看着毛润之说:“本来,我是来和润寰兄交换意见的,不想润之兄捷足先登,看来我真是多此一举啊……”

    毛润之听了瞿秋白的话,笑着说:“怪难有人说‘风过空谷如雷,风穿门缝如哨’!同样是一句话,如果从警予口中出来,可能给人的感觉是滑滑的;一旦从我们的文学评论家口中出来,就要从人的身上挂下一缕肉来!”

    “哈哈,我在润之面前甘拜下风!我的话再刻薄,只能伤及皮肉,可是润之的话却能伤及筋骨!我投降,我投降!”瞿秋白一边笑一边拱手赔罪。

    毛润之笑了笑说:“咱闲话少说,书归正传。秋白,你对‘国共合作’尤其是‘我党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这个问题怎么看?”

    瞿秋白回答说:“说实话,一开始我也不理解,心里别扭。但仔细想想,你说的没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