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函谷关下

    第五十四章 函谷关下 (第2/3页)

时候还是需要商议的,毕竟宗室贵族在楚国的势力之强大,远非其他国家可以相比,对于这一点,他也只能无可奈何了。只希望楚国不要食言。

    而魏王为了表达对公孙衍的支持,又派了六万兵马前来增援,这样一来,只韩魏两国的兵马数量就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之巨,而韩国看到魏国增兵,也追加了五万兵马,如此韩魏两国的兵马数量就达到了二十万,一个个营帐铺设在函谷关前,到真的是铺天盖地,气势非凡。

    但是吵起架来,气势也是非凡的。申差和公孙喜两个人互相指责对方,要么是韩国人战斗力差,看到秦军在城墙上进行阻击就吓得撤退,根本不敢和秦军交战;要么就是说魏国人高傲自大,光顾着自己冲锋,全然想不到后面的部队的接应问题。公孙喜更是抓着暴鸢的一个失误不放,不住的冷嘲热讽,让暴鸢脸红不已,只得以身体不适为由,提前离开。而市被也好不到哪里去,被申差喋喋不休的骂的狗血领头,差点让市被暴起手刃此獠,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以身体不适为由率先离开了。申差和公孙喜见情况已然是如此,也不再争辩,各自气冲冲的离开了营帐。只剩下公孙衍冷着脸,一言不发的看着空荡荡的中军帐,忽然将自己面前的几案掀翻在地。他走到中军帐外,看着漫山遍野的营帐,偶尔传出的一两声曲子,胸中的气闷更胜了。虽然他早就严明军纪,三令五申不准有人演奏任何曲子,防止引起军队的思乡之情而泄了士气,但是他这个名义上的统帅,实在是管不了太多人,每当他要实行军法,就会被各国的将领们领回去,说是自己处罚,最后也不了了之。

    他想起了离开成皋之前,乐毅为自己出谋划策,言明三事:其一,军令如山,必须整肃军纪,一视同仁,不得偏颇;其二,令出一门,不能让各国将领擅专军事,必须统一指挥;其三就是保证士气,须知攻打函谷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时间之久恐怕无法预测,故如何保证士气,是公孙衍必须考虑的问题。

    然而如今十五日过去了,两次进攻均无功而返,联军甚至还出现了互相攻讦的问题,乐毅所说的三事,公孙衍一件都没有做成。这实非是他一人之错,公孙衍的威望是来自于各国君主的尊敬,而非个人军功,在军队这种看资历的地方,连公孙喜对公孙衍也只能说是尊敬有加,远远谈不上服从命令。是以公孙衍如何指挥得动这些骄兵悍将?如何能够做到马踏咸阳呢?

    为今之计,要么是等待楚国的昭阳领兵前来,他有资历有能力,定然能够服众;要么就只能孤注一掷,将乐毅调到前线来,帮助公孙衍出谋划策。然而无论哪一种,五国联军所要付出的代价都是非常巨大的。公孙衍看着远处的函谷关,心里头想的,是守关的秦将,到底在想些什么。

    樗里疾将身上的披风紧了紧,看着对面铺天盖地的五国联军,紧缩的眉头依然没有松开。

    “将军竟然还未入睡?”正当樗里疾巡查之时,身后传来了公子华的声音。两人虽然是亲戚关系,但是军中无父子,战场无兄弟,强调亲戚关系是带兵大忌,容易造成军纪涣散。是以对于军纪严明的秦国人,樗里疾见了公子华还是要行礼的。

    “虽然我们有函谷天险,但是对方兵力强大,久攻不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