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神州飘摇 第四十一章 自毁长城失天津

    第四卷 神州飘摇 第四十一章 自毁长城失天津 (第3/3页)

方向退却,用各种办法,节节阻挡英军势头,为各路勤王之师赢得时间。    要不然,王爷在天津一去,英军前进路上就再无人可挡,定会直入京师!这样一来国家危亦,皇上危亦!”

    直到僧格林沁答应左宗棠地请求后,左宗棠这才放心带兵离去,而僧格林沁亲自送出十里,瞧着左宗棠的新军渐渐消失在远处后,这才黯然回到了天津城。

    天津发生的一切,在保定谈判的巴夏礼暗中打听的一清二楚,而英国远征军的总指挥额尔金在舰上也是观察得仔细。

    左宗棠一走,巴夏礼就恢复了谈判,但他却始终在各种条约上扯皮,不是狮子大开口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条款外,就是对一些细节常常斤斤计较,和中国谈判官员不断胡搅蛮缠。    他的这种行为,让想和谈尽快落实地中国官员们大为头痛,只能按捺着‘性’子委曲求全,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但是,就算这样巴夏礼还是不满意,得寸进尺的又添加了一系列条款,还以武力威胁,强硬‘逼’迫中国政fǔ就范。    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政fǔ根本就不可能接受的,面对如此无赖,就连抱着息事宁人态度的主使载垣,也忍不住恼火起来。

    瞧着中国官员憋着火的样子,巴夏礼心中暗暗高兴,同时计算着新军离开地日子,准备随时随地从保定溜回天津去。

    英国人本来就没和谈的诚意,就如有些人所担心的那样,他们的目的就是想借咸丰急于和谈的心理‘逼’迫中国军队撤出天津。    既然现在目的达到了,接下来就是拖延时间,等待再次进攻的最好时机。    而巴夏礼提出的那些无理要求也是想让中国人自己放弃和谈,使和谈破裂,好让英国在外‘交’上处于主动地位,得到再次开战的正当理由。

    到新军撤出天津地第五日,在保定地巴夏礼觉得时机已到,当天谈判中高傲地拒绝英国使者向中国皇帝行跪礼的要求,同时还提出了与皇帝平起平坐地提议。    这个是任何大臣都绝对不能接受的,中国的皇权不容任何人挑战,要不然皇帝以后还能如何面对天下臣民?当下所有大臣异口同声否决了巴夏礼的建议。

    这一下,算是给巴夏礼找到了理由,装着愤怒退出会场后,他连夜就偷偷跑回了远征军大本营。    第二日一早,还准备继续谈判的中国大臣们惊愕的发现谈判的对象没了,留给他们的只是一份中国以极不平等的姿态侮辱了大英帝国,单方面撕毁和谈,大英帝国所以宣布此次和谈破裂,将继续向中国开战的正式宣战书。

    这份东西就如晴空霹雳,把所有中国人都炸‘蒙’了。    和谈大臣们个个惊恐万分,面面相觑,谁也没料到辛苦多日居然会是这么个结果。    作为主使的怡亲王载垣更是当场两眼一翻,身体往后一倒,晕过去半天不醒人事,副使穆荫手忙脚‘乱’地派亲兵找寻巴夏礼的下落,同时把这消息立即送往京城和天津。

    这时候,暂时平静十日左右的天津城又陷入了战火之中,失去新军协助的天津守军虽然有新军留下的大炮,但在这些时日里,英国远征军利用空隙已经修缮好了大沽口各处炮台,并在炮台上安装了面向天津城的远程重炮。

    而且英国人蓄谋已久,早就对这次攻击做好了万全准备。    海上、江面、陆地包括炮台几处同时开火,把天津炸得地震城塌,只坚持了半天左右,伤亡惨重的天津城就再也守不下去了。

    僧格林沁见势不妙,一面派出各使向京城、新军求援,另一面集合队伍从西‘门’拼命冲出,往内陆方向迅速撤退。    同时让守备部队掩护天津百姓撤出城中,分散到郊县各地,完全放弃已经无法再守的天津城,打算按左宗棠离去的办法在内陆层层阻击英军,为勤王援军争取时间。

    战斗只持续了一天,到傍晚时分,整个天津城就落到了英国人手中。    额尔金意气风发地进城后,当即下令把大本营设立在天津城内,集合陆战队尾追僧格林沁的败兵向京城方向快速推进,争取用最短、最快的时间拿下中国的首都,活捉中国的皇帝,随后把整个中国变成第二个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