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人死如灯灭

    第六百二十九章 人死如灯灭 (第3/3页)

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况下赐谥。谥(亦作谥)号,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汉代起则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一般来说,死去大臣的谥号在礼部主持挑选陈奏,然后皇帝都同意的情况下,这个谥号是定下来不会变了.

    但是,唐朝是个例外,在此之前都不会再变,但唐朝却有个规定那就是议驳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议上,若名实不相符,给事中可以驳奏再议.

    就是说皇帝赐下的谥号如果大臣,特别是御史台的给事中等大臣不同意的额话,是可以驳回去重新议定的.

    但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人这么干的,还是那句话人死如灯灭,人都死了,不管什么仇什么怨的都该消了,皇帝都赐下谥号,也就是说皇帝都觉得这个谥号没问题,也就不会有人惹人嫌的出面反对.

    但宇文士及这次却有人反对的,皇帝赐谥号恭,这个恭在谥号里就是一个大大的褒谥,排在上谥号的前十几位里,算是一个非常好的评价了.

    结果引起了不少朝臣的非议,特别是黄门侍郎刘洎,这位老兄因为当初李世民刚刚登基,虽然太子之位早已经定了,但是都是年幼,加上有前隋公主杨妃和李世民生的孩子李恪在,所以不少隋朝老臣支持李恪争太子之位的,然后就有人也支持李泰,而这黄门侍郎刘洎就是支持李泰的,然后宇文士及是支持正统太子李承乾的.

    那时候宇文士及是朝中重臣,刘洎却只是个小角色,小角色也想参与太子争夺的事情中来,那不是找不自在呢嘛.

    但那时候这样的争夺并没有明面化,所以明面上的冲突并没有,但有一次刘洎在上朝的时候稍稍针对了一下宇文士及,然后就被宇文士及记上了,下朝后就在宫门外等着,等刘洎出来后,宇文士及按住就把刘洎给揍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