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追赶之道(第一更)

    第194章 追赶之道(第一更) (第2/3页)

格是昂贵的——每吨钢的价格高达240余两,而相比之下,每吨铁只需14两银子!

    也正因如此,在得知这一价格悬殊之后,朱宜锋才会动起“发明”炼钢法的念头来,相比于结构相对复杂的炼钢平炉,朱宜锋选择了更为简单转炉炼钢法。

    贝塞麦发明了梨形可动式转炉,只花10分钟就可把10吨~15吨铁水炼成钢。若是用坩埚搅拌法需几天时间才能完成。所以,这是一种生产率高、成本低的炼钢方法,成为冶金史上的一大创举。但是,贝塞麦发明的转炉是酸性转炉,在酸性转炉环境中,磷很难被氧化除掉。所以,贝塞麦转炉在欧洲只适用于拥有大量低磷低硫铁矿石的瑞典和奥地利等国。

    直到其发明这一技术后的23年后的1879年,英国冶金学家托马斯提出了碱性转炉炼钢法,即采用白云石高温烧成的熟料,混合焦油做成碱性的耐火砖炉衬,冶炼过程中吹入空气并加入生石灰。这样便使整个反应在碱性高温条件下进行,被氧化的磷与石灰结合起来,残留于渣内而不返回钢内,脱磷问题因此得以解决。相比于酸性炉,碱性转炉更适合大冶铁矿,毕竟在另一个时空中,使用酸性转炉的汉阳铁厂曾经十数年不曾出钢,最后不得不借日款改用碱性平炉。因为熟知这段历史,所以朱宜锋才会选择碱性转炉炼钢法。不过酸性转炉与碱性转炉的区别仅只是耐火砖炉衬的区别,炉身的结构与原理并没有任何区别。

    “……空气从空心炉耳进入炉底,炉底下方设的风箱……”

    用铅笔绘制着图纸时,朱宜锋不断的回忆着曾经看过的贝塞麦转炉结构示意图,并将那份示意图重新改为图纸,实际工业生产并不是一张结构示意图所能提供,实际上,从长沙回来之后,他便一直绘制着转炉的图纸,数百张图纸并非是一朝一夕便能绘制出来。

    就像此时设计的这个2吨转炉,除了需要计算好它的尺寸之外,还要计算出非传动侧空心炉耳内膛直径,以保证的通风量,还有传动侧的承重,这些都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即便是一个炉耳,就需要十数张图纸。

    只有将这些图纸绘制出之后,工厂才能够依照图纸制造出转炉。尽管这份工作看起来极为枯燥而无味,且对于一个人来说又极为繁重,但对于朱宜锋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它一但投入使用,不仅仅将会带来廉价的钢铁,使得自己可以用更为廉价的钢材生产步枪、火炮,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中国将领先欧洲进入钢铁时代!

    廉价的钢材,将会使一切都成为可能。而相比之下,欧洲需要在二十几年后,才会进入钢铁时间,现在的欧洲不过只是“熟铁时代”罢了。或许,早在三年前英国一年即可以生产228.5万吨,法国一年生产40.6万吨,即便作为列强中最为落后的俄国也可以生产22.8万吨铁。但他们生产的仅只是铁,钢的产量是极为有限的,即便是英国每年也不过仅生产万余吨钢。

    只要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