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四章 航母在望
第三一四章 航母在望 (第2/3页)
块头大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抗攻击能力更强,更加不易对付。而且,能够搭载的是武器更多,持续作战能力就更大,可以长时间在海上航行。
这样的航母,一艘就要顶好几艘。
那么,美国现在最强大的航母也不是对手了。
要是再搭配更加先进的武器系统,比如导弹,那么,美国航母就不够看了。
“可惜,还得再等等。”叶晨又有些遗憾。
“不过,新型航母已经在望了。”六百多万贡献值要是在以前,叶晨要凑够还真的很难。现在嘛,难度没那么大了。
关掉系统,叶晨来到实验室,开始验证舰船材料。
不管做什么,材料始终是基础,飞机如此,军舰也是这样。我们国家不能建造尼米兹级别的超级航母,就和舰船有很大的关系。
舰船材料按照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在19世纪中期后,欧洲国家开始建造钢质船,也就是北洋舰队采购的铁甲舰。当时的舰船结构用钢,放在今天是典型的中低碳钢(013-02%),强度较低,被称为“软钢”。
第二阶段采用高强度钢。在钢质船的早期阶段,主要采用铆接工艺而不是焊接。随着对军舰结构性能的要求提高,焊接工艺占到主导,采用对铆接工艺影响不大的高含碳高强度钢,就成为军舰结构减重、并且能够越做越大的关键条件。
第三阶也就是高强度合金阶段。进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焊接工艺取代铆接工艺成为军舰结构制造的主流方式。由于高碳高强度钢的焊接性很差,含碳量越高焊接性能就越不靠谱,焊缝非常不结实,对于缺口非常敏感。
一旦因为疲劳或者其它原因出一个小口子,很容易导致灾难性的结构脆性断裂。
二战以后,高强度、高韧性的合金钢材就成为世界强国的主要发展方向。美国的hy系列钢材、红色帝国的ak、ab系列钢材、天朝的9xx系钢材,都属于这类。
这类合金钢,主要依靠镍、铬、钼等元素添加,大幅度改善性能。比如美国建造潜艇的hy80钢,就有293%的镍,143%的铬。
这类钢材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随着强度等关键的性能不断提高,对于镍、铬等昂贵而稀少的高价合金元素也用的越来越多,造价高昂,而且焊接越来越困难。
第四个阶段,只有美国有。这些合金很昂贵,而且焊接性能差,加工困难,导致制造加工成本大幅度提升,美国放弃了这些高昂的合金,转而开发强度性能适中,易于焊接、军舰结构制造费用低廉的新型高性能钢材。
叶晨要开发的舰船材料,性能非常卓越,可加工性好,造价低廉。
当然,也是使用合金。叶晨启动实验设备,开始验证,加入各种合金,改变合金结构,使其性能大幅度提升。
通过叶晨的努力,终于完了第一次验证。
叶晨取出材料,迫不及待的进行测试。
首先要进行的是进行晶相分析。叶晨启动检测设备,把材料放进去,很快的,晶相结构的结果就出来了。
叶晨一瞧,眉头紧皱在一起,晶相结构虽然不错,比起现有的舰船材料有很大的提升,但比起叶晨的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