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

    第九十五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 (第2/3页)

耕田犁地还需来学堂里学?

    “某等华师大学堂的学生第一要务就是能自力更生,能填报肚皮”独孤心慈解释“诗词歌赋学的再好,除非能中举,不弄点营生还不是得饿死?何谈娶妻生子养家糊口?”

    众人便又觉得好有道理。

    不过这倒合仲孙家的理念,仲孙家传承自墨门,墨子墨翟出身农家,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那儿的水洼弄个深潭,那儿做个假山,不,就是真的小山,再栽几株竹子,书院嘛,还是弄点有情趣的地方合宜”

    “这儿弄个排水渠出去,当然不能直接排进灞河里,在山冈那边弄几个排污池,恩,暗渠也行,台阶式的,定时清理,污泥可做肥料嘛”

    “觅地多建几个亭阁,静读书的地方嘛”

    “这儿就不用管了,那是给青龙寺建庙宇的地方,还有东边靠近广运潭的地方也有十亩地是给昊天观的”

    众人不知不觉来到了最北面的山岗。

    “恩,某见到青龙寺的人跟他们说一说,到时候让他们给修条曲径上山,这山上也多修亭阁之类的物事”

    小山岗不是很大,百来亩的大小,但颇为平缓,杂树丛生,怪石嶙峋。

    “这儿怎地有个牌匾?哦,是个古楼遗址啊”独孤心慈他们在岗上转悠,突然发现有几块石头倒整齐“黄鹤。。。楼?这倒是个好地段,某等也建个楼吧?把这个牌匾拾掇一下放上去”

    “当然这尚需慢慢来,不急不急,对面的那座荒山也是某的,有时间再去看看,”

    差不多午时了,众人兴奋的回华师故居,温钰居然带着工部的人眼巴巴的等着开饭。

    独孤心慈无法,继续做吧。

    仲孙柳仔细的画着图纸,并标注上独孤心慈交代的院舍类型。

    吃完饭,仲孙无异带着人来了,好几辆马车上全是吃食,独孤心慈更郁闷,某没准备在此常驻啊?某还要早点回长安呢?某的妹妹刚到长安,还未请她吃饭呢?

    众人不理他抱怨,倒是仲孙无异迅速接过了众多杂事,比如安置房舍,雇请劳役,安排饭食,独孤心慈下午便解脱了,寻思明日是否即可回长安了?

    温钰见其闲暇,便又拉扯他去查看需疏浚的汉漕渠。

    于是独孤心慈生无可念的被押上了一艘漕船,顺浐河而下,过了浐灞交汇处转入漕渠故道。

    汉漕渠从昆明池发源,流经汉长安,在今朝长安的西北五里处,汉漕渠流经北郊河止西、沟上村,穿过灞河,经新筑镇、新丰镇、渭南、华县到华阴北进入渭河,全长三百余里。

    漕渠在渭南与渭河有交叉,渭南到华阴北的漕渠至今尚在使用,不在此次疏浚之列,此次疏浚的东段就是从沟上村到渭南的这近四五十里。

    这段漕渠果然年久,水流小,淤塞严重,两百料的漕船亦是需小心翼翼。

    “工程巨大啊,干脆不修了吧?”独孤心慈建议,顿招众人白眼。

    “那汝等可有疏浚方略”独孤心慈知道骑虎难下了,就又问道。

    “疏浚方略?不就是站在船上用长柄勺挖挑淤泥么?”温钰一愣。

    “那要多少人役?需不需要截流?”独孤心慈又问。

    “这不是邀汝来商议的嘛?”温钰有些不好意思。

    “先看看吧”

    于是一行人顺流到了临潼,独孤心慈就吩咐回返。

    “这才走了二十来里?前面渭南还有一段呢?”温钰不满。

    “温员外郎啊?这天都要黑了,汝准备在河上过夜?再说情状还不都差不多,再看也是汝之事了,某已经看好了”

    温钰看看天色,还早啊?不过这回去就是逆流了,速度肯定会慢些。

    众人回返到华师故居,天尚未黑定。

    独孤心慈见仲孙无异已吩咐人做好了晚餐,老怀大慰,多吃了几碗米饭。

    吃过饭,独孤心慈把仲孙家的人和工部的人都叫过来,商议疏浚方略。

    “可否束水冲沙?”仲孙柳听闻后提出一个建议。

    “可在岸边用牛马拖铁篦清理淤泥”又有人提出方略。

    “用铁铸扫帚拖淤泥护坡”

    众人纷纷建议,温钰是大开眼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啊”温钰把独孤心慈的话拿来感叹一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