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 三监叛乱武庚反周

    第七十四回 三监叛乱武庚反周 (第3/3页)

么强大,十七国反周,加三监之国,总共二十多个诸侯国,让你一年灭一个,你就要二十年,周公旦不想战线拉得太长,决定改变战略,再一次号召周王室各地诸侯,全部参战,如不参战,待战后,你就有可能被取消侯爵的位置,最起码将降级。

    周王室的先封诸侯开始坐不住了,于是纷纷出兵开战,与殷军和反周诸侯进行拼杀,这个命令很有效,在短短的三个月内,立即控制反周大军的扩大趋势。武庚,奄王,徐行,簿姑等受阻。

    第二年,以徐军打得尤为突出,势不可挡,又有再扩版图的势头,陈国公亲自请缨,抵御徐军继续西下,周公旦感动不已,没想到长公主如此大义,没有听信谣言,废成王自代庙宇,周公旦应诺,徐夷他们就不要管了,只要你能拿下陈国周边的淮夷小国的叛变即可,所灭小国之领土归陈国所有,以此表示奖赏示好。

    陈国公陈满得令后,大举成王旗号,开始反击反周淮夷,对淮河之东的反周小国给予猛烈的还击,一个月拿下一个城邑,一年后,拿下周边十余邑,十余个城邑全部归陈,陈国开始便成强国,成为周初十强国之一。

    陈国得势,战功卓著,周公旦很受启发,于是私下里传令周王室的亲密诸侯,承诺表示,“以陈为例,谁拿下自己周边反周叛国,领地就归谁有。”这一招很管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东部周王室诸侯,纷纷扬扬开始大举攻伐自己周边的反周叛国,以及亲殷的小国,这一下,武庚复国的气势受挫,徐、奄、簿姑、郯、厹犹等东部诸国反而被困,一下子败下阵来,停止不前。

    再说周公旦之长子,伯禽,也得令率鲁军与徐军进行奋战,还做了《肸xi誓》,以壮军威和记载此战役,这也是鲁公伯禽代父立国第一次战役,怎好不搞个《肸誓》来以正视听。

    武庚还在拼命的与姬旦在相抗,眼看失势,此时管侯鲜也顾不上什么名分了,亲自与武庚站在一起,他知道,武庚失败的后果,自己无脸面对周人,更是死路一条。于是管侯鲜,号令蔡侯叔度,霍侯叔处,增兵一处,与武庚二次彻底联手,联合抗战周军,做最后的赌博。

    此时最为英勇的是周公旦的弟弟康叔,他的食邑领地就在殷国的边上的浚邑,早已被武庚占领,现在得到周公旦的承诺,拼了老命的率浩大的周军反击武庚。

    可惜,管叔鲜、蔡叔度、武庚无法冲出五十万周军的四面包围,大战三月之后,不敌,向北撤退,退到井伯之地,在此,殷军和周军作最后决战,双方交战不到三天,武庚的反周联军最终失败,武庚被周军小臣单当场射杀。

    管叔鲜,蔡叔度,被俘,等待发落。

    周公旦下令就地斩杀管叔鲜,以绝后患。他为何如此着急处置管叔鲜?因为他是老三,在姬旦之前一位,若按照兄终弟及的礼制,先要排到叔鲜,然后才轮到他老四姬旦,如果叔鲜死了,他就是老大了,无人争权,所以周公旦当机立断,下令斩叔鲜。

    难道他忘了太王太后说的话,他们都是她的孩子。

    正因为如此,姬旦才刻不容缓,如果太王太后意旨赶来,或带回镐京,就杀不了叔鲜了。

    管叔鲜被杀,传遍天下,周公旦的狠毒之名和威慑力响遍苍穹。兄弟都敢杀,还有什么不敢的。一个兄弟都能杀,此人还乘下什么!

    蔡叔度,排行老五,对周公旦的后代有威慑,那也就发落流放禁锢吧,车十辆,从人七十人,流放汾水北霍山。姬旦下命令。

    霍叔处,不知下落,下落不明。那就贬为庶民吧,取消南霍山的霍国封地,另立霍国君主。

    成王四年,三月,即公元前1040年,武庚之乱,灭三监,杀武庚,杀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废贬叔处,自此打了三年的三监与武庚之乱平定。八月,鲁国君伯禽制止徐国进一步反周。

    周公旦决定将殷国取缔,从新瓜分殷国领土和殷民,尽管他已经全面控制殷国造反民众,但是分封之事,还得上报成王,避免再落下夺权口舌

    平定三监之乱之后,周公旦犒劳三军,论功行赏,第一个要奖赏的是小臣单,他的功劳不可低估,是他射杀了武庚,周公旦亲自赐十朋贝作为奖赏小臣单用来铸造青铜觯,来铭功。

    小臣单铸觯(zhi),铭文说:“王后厥克商,在成师,周公锡小臣单贝十朋,用作宝尊彝。”意思是说,周国称王之后,再次讨伐殷商,他在成师宫,周公赏赐他的功勋。这个小臣单要发达了。小臣单本身也是贵族,他是单公的宗人族亲。

    周公旦第二个要亲自奖赏召公手下主管粮草的大将阨(e),周公也是奖赏阨(何)将军十朋贝,用来制作青铜尊,并赐三族殷民与他统管,建立食邑阨地。阨将军在青铜尊中铭文刻道:“唯八月,公夷殷年,公益阨贝十朋,乃令阨嗣三族,皀(bi)阨室,用兹裁製,公休用作且乙尊彝。”

    这段铭文的意思是说,在周公旦平定殷人bào luàn这一年的八月,周公赐给他十朋贝,并命令阨率领三族人员,在洛邑制造粮食食材仓库,为了宣扬周公的美德,阨将军制作先祖乙的尊彝青铜器。皀,就是粮食颗粒入仓之意,裁製,制造粮仓,阨将军就是主管粮食的粮草官,他的父亲,原是周国庾司司正,庾,主管粮仓的官。

    由此两段青铜铭文可见,周公旦当时没有称摄政王,而是称周公。摄政王都是后人的臆造和吹捧。

    这一战对周成王相当有利,最起码周公旦知道天下周人的心,服成王,不服你周公旦,成王是正统,你周公旦虽然还是私下的摄政,但是要收敛一点了,注意一点了。

    武庚叛乱事件,夬(guai)方国君铸鼎铭文,夬方鼎铭文:“王来正(征)井方。

    而乙亥父丁鼎中也同样记载“唯王正井方。”这里的“唯王正井方”中的王,指的是周成王,而不是所说的“摄政王”周公旦,周公旦用的是成王名号出征,下面诸侯国,也只承认周王,周公旦也从没有王的称号。这里的夬方,此时也没有归顺周王朝,因为周王朝的管辖诸侯国不称方,而称国,只有大商王朝时期的方国诸侯才称某某方。

    通过三监之乱,武庚反周联盟中的奄方,井方,簿姑,徐夷,淮夷等天下诸侯对周的实力进行一次实际性评估和交锋,得出的结论是,最终还是要服周的,最起码占时要服周,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天下之大,何人没有?总有不服的。谁?哪位英雄不服?

    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意外事件,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