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家族人脉,百废待兴

    第四百八十九章:家族人脉,百废待兴 (第2/3页)

事,不管对于陈三郎还是对于他们家族而言,属于双赢。陈三郎缺人用,而家族那边更是期盼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要崛起,必须有人做事才行。只是可惜,近年来遭遇战乱,家族大受打击,不少才俊都丧身劫难之中,导致青黄不接,能堪大用的人很少了。不过推荐别人也不错,总能积攒下人情来。

    想了想,陆清远道:“公子,这事我得禀告家父。”

    陈三郎点点头:“正是如此。”

    陆清远心中明白陈三郎之所以不直接找父亲,自有用意,也不多说,在父亲面前,根本不用提及是陈三郎的意思,而是委婉建议即可。

    陈三郎又问道:“清远,你在工房之中做事,可还习惯?”

    陆清远是标准的科举出身,所学所读,乃是四书五经,和“工”这一块颇不搭调。

    “工”者,工匠工艺是也,囊括方方面面,在传统眼光中,颇不受重视,许多做工的人,都是“苦力”的同义词,地位不高。

    让陆清远坐这个位置,在六房中,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陈三郎用他,一来是锻炼,二来也是看中其在武平县的政绩出色,采矿炼矿,锻造那些,都是“工”。

    陆清远当即回答道:“劳烦公子关心,工房诸事,恰中我怀,正好一展抱负。”

    这话倒不是虚伪,在陈三郎治下,其实工房的待遇一点不比别的房差,有些方面反而资源倾斜。

    因为陈三郎的战略方针,有两大重点,一个是“农”;另一个就是“工”。

    农业不用多说,民生根本;工业也不遑多让,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兵甲装备,都与工业息息相关。

    为此,陈三郎广招工匠,木匠铁匠泥水匠,但凡有一技之长的,都收。不但收,而且待遇好得很,很是让人眼红。上年纪的,难以亲力亲为了,就当师傅,又招收大量少年来当学徒,跟随师傅学艺。

    这些措施,在泾县的时候就已经开展了的,只是一县之地,所容有限,只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