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七章

    第八百七十七章 (第2/3页)

有自己的特色。”

    “说说,说说,有什么特色?”朱厚照满脸兴奋地望着明中信追问道。

    “咱们先说这山东。”明中信缓缓道,“要说山东最著名的,就是那曲阜三孔,即孔府、孔庙、孔林。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孔夫子生前在此开坛授学,首创儒家文化,为此后咱们的历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烙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社会体系,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石。你说说,这三孔乃是哪三孔?”

    明中信见自己一说起这三孔,朱厚照立刻撇嘴,不由得问了一声。

    这下,朱厚照得瑟了,神气地看了一眼明中信,拿腔拿调道,“孔府,建于宋代,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之地,西与孔庙毗邻,占地约16公顷,共有九进院落,有厅、堂、楼、轩463间,称衍圣公府。孔林,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林墙周长7千米,内有古树2万多株,是一处古老的人造园林。”

    明中信点点头,并不惊奇朱厚照知晓此事,只因为,毕竟,朱厚照身后可是站着无数儒家大儒,教授他学术,这大明王朝的文化基石,那些大儒岂能不教授于他,知晓这些,不足为奇。

    不过,他就见不得朱厚照那得瑟样,得给他点颜色看看,缓缓点头道,“说得到也对,然而,没有亲身前往,体会一下三孔的氛围,你根本无法体会那份庄严及历史的厚重。”

    朱厚照见明中信如此敲打他,收起了那份得瑟,但却眼神中充满着不愤。

    明中信也不理会于他,缓缓解释道,“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为孔子嫡长孙的衙署。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世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后历代不断加封,至宋代封为衍圣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独立的衍圣公府。现有楼、厅、堂480余间,前为官衙,后为内宅。”

    “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是中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公共管理孔府事务。大明重新建设过,共五间深三间,宽敞大方,为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之处。再细致的,就不说了,待你去看了之后,就会了解那份文化的厚重与积淀。”

    未等朱厚照插话,明中信继续道,“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诏在鲁郡修起旧庙,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甚大。西晋末年“庙貌荒残”。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国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修建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唐代修庙5次,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大旧制....凡增广殿堂廊庑316间。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大明也修缮将近十次。目前为止,最近的一次是大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陛下急忙下令重修,到目前为止,还在修缮。”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自汉代以后,历代皇帝皆对孔林进行过重修、增修。当然,大明也必不可少地加入了这个行列。在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