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 皇宫议事

    第五百五十四章 皇宫议事 (第2/3页)

师治安出现不可控因素!”

    “刘阁老,你看?”弘治转向一位面色圆润颌下有白须的年老大臣道。

    这位大臣名为刘健,字希贤,号晦庵。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内阁首辅。

    自幼师从于薛瑄,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登进士第,历庶吉士、翰林编修、翰林修撰、少詹事,并担任太子朱佑樘(弘治)的讲官。弘治即位后,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后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弘治十一年(1498年),接替徐溥担任首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刘健学问博大精深,敢于仗义执言,以天下为己任。当时太监李广因清宁宫火灾而畏罪自杀。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上疏说:“古代帝王没有不遇到灾害而恐惧的,向来奸人佞臣炫惑圣明皇帝的视听,贿赂流行,赏罚失当。灾异的积累,正是这些原因,现在所幸首恶消除,陛下开始醒悟,然而余恶尚未除尽,过去的积弊尚未革除,臣愿意奋发有为于政事,举荐贤才,贬退奸恶,赏罚分明。凡是所应当施行的,果断处置毫不犹豫,不再因循守旧,以免后悔。“孝宗正赞赏接纳刘健的意见,而李广同党蔡昭等随即取到圣旨,给予李广祭祀安葬和祠堂牌匾,刘健等极力劝谏,仅停祠堂牌匾。

    由于他位高权重,朝中谏官有时候弹劾他专权,他从不放在心上。弘治十一年(1498年)三月[9],国子监学生江瑢弹劾刘健、李东阳阻塞言路。孝宗为了安慰刘健、李东阳,将江瑢下狱,刘、李二人不计较私人恩怨,大力为江辩护,将他救了出来。他的为人,使朝中上下十分信服。

    作为一位首辅,朝中大小事务弘治自是须要与其商议。

    刘健抚须道,“谢大人的担心甚是,此事确实不可小觑,必须几个衙门合作无间,而武举之事又是由马大人具体操办,不如,此事就交由马大人进行协调统筹吧!至于其他衙门,还请陛下下旨,令其辅助马大人,陛下您看可好?”

    弘治点头认可,看看旁边的李东阳,李东阳也是颔首不已,弘治冲刘健点头道,“好,就依刘卿,此事就这么办!李卿就拟旨吧!”

    说着,弘治冲李东阳吩咐道。

    李东阳站起身形拱手道,“臣遵旨!”

    “诸卿还请同心协力,将这武举取士之事办得漂漂亮亮!”弘治环视一周道。

    “臣等遵旨!”众大臣躬身应是。

    继而大家又讨论了一些朝堂之事。

    “诸卿,还有何事?”弘治环视一周,问道。

    “启禀陛下,副都御史顾佐来报,说是辽东李杲等诱杀朵颜三卫之事已经调查得差不多了,不日就将完结,他想要过些时日就返回京师。”刘健回禀道。

    “不错,此事顾大人已经透露了一些,他担忧有人会对他回京有所阻挠,故此臣想派人前去将他接回,以免糟了毒手。”谢迁在旁一脸排忧道。

    “有此事?”弘治一皱眉,望着谢迁。

    “臣怕此事还要严重!”谢迁郑重其事地点头道。

    朵颜三卫,建立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明在辽河以北的金山到龙安(今吉林省农安县)、一图河(今伊通河)、亦迷河(今驿马河)一带建立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朵颜卫在屈裂儿河(指洮儿河南支流归勒里河)上游和朵颜山一带;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即元代泰宁路;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乌裕尔河)流域。同时,明廷授封三卫首领以各级官职,进行笼络和羁縻。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大明要求他们“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明实录?洪武二十二年五月癸巳》),做明朝的“属夷“。

    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