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 来自维多利亚港的风

    第一一三章 来自维多利亚港的风 (第2/3页)

政府工程”。

    听说此人和戴笠情同莫逆,戴笠出空难意外死亡后,他的墓就是此人私人花钱修的。为了体现和戴笠的交情,他在修墓的时候不惜血本,不仅把一座墓修得奢侈无比坚固无比,而且就把这座墓修在“中山陵”边上,也就是把戴笠葬在中山先生旁边。

    只可惜这座墓在解放后不久就被捣毁,据闻太祖在知道戴笠墓被捣毁后都深觉可惜,私下说过这样的话:

    “完全不必要这样做嘛,就算留在那里作为反面教材也是好的….”

    当然了,太祖他老人家这话到底什么意思已经不用去解读了。不过完全可以想象正是因为“陆记营造”这样的背景,李华勇完全理解老陆为什么不愿提及自己家族的往事。这在过往的年代,“陆记营造”那完全就是“反动派”的背景嘛。

    不过李华勇倒觉得老陆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先不说现在已经是什么年代了,大陆对过去的很多事早就不怎么计较。再说“陆记营造”虽然曾经站在“反动派”阵容,但却不算是那种十恶不赦的“反动派”。

    随着很多历史资料解密,大家发现真实历史中的“陆记营造”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首先一点是“陆记营造”从没当过汉奸。甚至可以说这就是李华勇敬重自己这位前辈同行的地方了。要知道“陆记营造”存在的年代,恰好是日本侵华前后。国内其他几家大的营造厂,比如说“白记”,比如说“秀记”,不管说是出于无奈也好,出于被迫也好,多多少少总有汉奸行为,他们都帮日本人干过活。唯独“陆记”,一次也没有。

    它不仅没有,当时为了抵御外侵,“陆记”还经常主动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去帮助修建战时工事。在京沪、沪杭与南京的防御工事,到处都可以看到“陆记”的身影,这可以说是“陆记”最大的亮点了。

    另外还有一件搞笑的事情,如果说到“陆记营造”的代表作,大家也许会选“百乐门”,也许会选其他建筑。但如果说到它曾经做过最“奇葩”的工程,那就没有别的选择了,只能有一个选择。

    那是它在旧上海修建的碉堡。请注意这里的“碉堡”并非形容词,而是真真正正的碉堡,而且这个碉堡还不是一座,是3800多座。

    那是在解放前夕,在“我军”的强大攻势面前,国民党其实已经败局已定了。在“渡江战役”发起之前,国民党当局命令汤恩伯死守上海。老汤接到这个任务就发愁了,他心想上海地处冲积平原,无险可守,这个地方要怎么守呢?因此他做出一个很奇葩的决定,他决定在上海市区外围建筑大量钢筋水泥碉堡。

    这一工程名义上由当时的“上海市工事建筑委员会”领导,实际由“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工兵指挥部”指挥,而实际上的直接执行者或者说施工方,就是“陆记营造”。

    整个“碉堡工程”范围划为三大区,分别是苏州河以南地区,苏州河以北地区以及浦东地区。碉堡按大小分甲、乙、丙及主堡四种类型,每座碉堡内可架四至八挺机枪,总数计划造4000余个。

    而“陆记营造”那还真是踏踏实实干啊,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