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章 标书中的学问

    第一二三章 标书中的学问 (第2/3页)

以及颜杜民涂荼这些菜鸟。

    可是当工作正式开展以后,李华勇却傻了眼。正所谓装逼不成,首先被教做人啊。

    原因无他,只能怪这个年代的办公条件太落后。在李华勇前世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正是电脑在国内快速普及的年代,所谓的“办公自动化”都已经不是什么新潮名词。在那个年代赶一份技术标那简直不要是太简单的事。

    准备去投一个标的时候,无论这个项目是什么类型的工程,只要这个工程不是太异类,在公司内部调出相关同类型的资料,各种“复制”,“粘贴”,把名称更换一下,把简介和概述重写一遍,然后更换一些参数和配图,一份完全合格的技术标就能炮制出来。

    因此李华勇当年当“总经”的时候,他其实很少过问技术标的编写。首先技术标没有经济标重要,作为总经济师的他永远更关心报价问题。

    其次这部分东西比较“套路化”。一份技术标其实就是一份“施工组织设计”,而所谓“施工组织设计”,用最最通俗的话说:那就是“如果我把这个工程交给你做,你准备如何具体实施?”。因此编写一份技术标,那其实就相当于撰写一篇“说明文”。

    而“说明文”这种东西大家都知道,这就有点类似于古代的八股文了。除非你有独到之处,否则这种东西想要写出彩那是很难的。而建筑工程有那么多“独到之处”吗?其实并没有多少。

    因为建筑行业有个特点,就是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很快,行业内部也热衷于推广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这可能也是建筑业和其他行业不同的地方。在其他行业中,可能还存在专利和技术保护问题,但在建筑行业中,专利当然有,但所谓的“技术保护”却基本没有。任何建筑企业发明或研究出一种新技术,大家很少藏着掖着,而是生怕别人不知道。

    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任何建筑技术都是所谓的“实用技术”。比如你拥有一门新技术,你也积极去推广了,而某个工程项目可能正好要用到这门新技术,那么你去投标的时候,对于你这个“原创者”和其他“模仿者”,不说你一定会中标吧,但至少你在投标时候有加成。反观你一直藏着掖着的话,那么人家业主可能就会问了;你这门新技术靠谱吗?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除非你是“首创”,否则建筑工程还真没那么多“独到之处”。这也是编写技术标时候很难出彩的原因。

    也正是因为建筑行业这个特点,到了后世以后,同行们基本也对技术标不怎么重视,因为这一部分很难拉开差距。前世的李华勇除了在自己的公司投标,偶尔也会接受邀请去参与某些项目的评标。

    那么一大摞厚厚一本施工组织设计,李华勇基本也很少认真翻看,一本技术标在手,李华勇和大多数同行一样也是凭印象给分:

    嗯,这家公司的资质和业绩不错,在业内口碑也算良好,那没什么好说的,这份技术标应该不错,给他打个不错的分数先。

    嗯?这家公司好像也不错,这个,好像也必须给个不错的分数…..

    等这么一大圈溜下了,李华勇最终发现,自己给每家的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