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书房谈话

    080书房谈话 (第2/3页)

吉姆从书房一角的吧台处倒了一杯红酒,举杯向另外两人示意。

    “比起红酒,我宁可来瓶可乐。”小扎耸耸肩回答。

    “很棒的选择,来两瓶。”陈文浩对酒也没啥兴趣。

    “好吧,我只能理解为天才程序员的世界,我真的不懂。”吉姆从吧台处的小冰箱里拿出了两瓶可乐。

    “刚才说到哪了?哦,对了,影响力。小卡翻译软件就已经让美国的IT业沸腾了,多少个专业团队都在惊叹这款软件中体现的智能水平,据我所知,斯坦福的研究团队就正在解析你的软件,不过据说进展不大。”

    吉姆继续着刚才的话题:“更别提刚推出的小卡智能助理了,一开始大家还对‘类人工智能’的概念将信将疑,这几天测试下来,再没有人怀疑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从这个话题开始后,就在旁边凝神聆听的小扎也忍不住说话,“正在学习K+的工程师告诉我,太神奇了,他完全想不到会有如此美妙的语言结构和衔接,简直是件艺术品。说真的,要不是实在走不开,我也想去学。”

    “学习教程一会发你一份,不过要想实际编写,只能等你再去中国的时候了。”卡摩多公司内可以运行K+程序的计算机有着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作为公司股东的小扎自然是知情的。

    小扎点点头,接着说,“但是从工程师的描述来说,我依然不能理解一款软件没有自带的数据库,不需要云服务,究竟是如何达到类人工智能的表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困惑,而是整个业界的困惑了。”

    “K+语言可以用程序构建一个简单但是高效的神经网络,用户的每次请求,都会通过这个神经网络进行解析和解答。但是这个神经网络的规模有限,最多只能达到三岁儿童的智能水准,在软件服务的专业内容领域,它会自我积累和学习,但是不会产生更高的智慧。”

    为了照顾不太懂技术的吉姆,陈文浩尽量解释得通俗一点,“换句话说,软件用得越多,对使用者的习惯和偏好越了解,它的处理速度就会越快。但是它一开始就无法处理的事情,那么就永远都不在它的能力以内。”

    “所以,它只是类人工智能,离真正的人工智能还远得很。”陈文浩结束了他的讲解。

    吉姆眨了眨眼,“我知道,中国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谦虚。你知道我的技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