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二章:科举和国子监的公平之争

    第七百二十二章:科举和国子监的公平之争 (第2/3页)

    “不过方先生所说,倒也不无道理,朝廷设国子监,是为朝廷输送人才,如今国子监教业不兴,监生无心向学,亦是朝廷一大弊病!只是我朝虽称三途并举,可科举为重,学子欲要中举,当有数十年寒窗苦读,而监生入学门槛不高,肄业标准也多不实行,故而才学不足,德行不彰,如何可以与进士清流相提并论!”

    心中暗暗叹了口气,朱常洛眉头微微拧起,继续开口道。

    国子监的问题,他早就注意到了,方从哲猜得不错,他之所以在登基诏中郑而重之的将国子监单独提出来,是存了要提高国子监地位的心思。

    不过和所有人都想象的不同,朱常洛并不打算维持传统的国子监教育模式,而是有自己的想法。

    当然,无论他要将国子监如何改革,摆在他面前的都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监生的出路!

    方从哲的话诚然是犯了忌讳,但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国子监祭酒,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的问题,国子监出身的官员,先天便低人一等,在官场当中的发展潜力受到严重的阻塞,几乎没有上升的空间,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监生无心向学,只求肄业。

    但是与此同时,朱常洛也不会因为要提升国子监的地位,而盲目的打压科举,还是那句话,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具有十分成熟的模式,也具有十分牢不可破的地位,毫不客气的说,科举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变,早已经刻入大明朝的骨子里,若是要动科举,分分钟就会影响到整个大明朝的基石。

    何况科举制度独尊一方,自然有独尊一方的原因,它的残酷性,是国子监完全无法相比的。

    一个毫无功名的白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六轮考核,才能正式成为进士的一员,拥有正式踏足官场的资格。

    除去只排名次而不刷人的殿试,前五道考试,足以将九成九以上的士子挡在官场的门外,能够得中进士者,无一不是万里挑一的人物。

    经历了如此艰难的考试,到最后却和在国子监进学了几年的监生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难道算是公平?

    所以即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