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质变(四)

    第九十五章 质变(四) (第2/3页)

却依旧败了,而且还败得那么快。现在的陈文,已经再没人可以制衡,只怕是早已兵临城下了,甚至就连广信府是否还在官军的手里都很难说。”

    陈文乃是如今抗清各势力中唯一一个能够在用兵上和李定国并驾齐驱的名将,虽说二人的战法天差地别,习惯也是各异,陈文指挥作战的灵气远不如李定国,却胜在那无坚不摧的刚猛。是故,于难缠的程度亦是不遑多让。

    这是洪承畴当初亲口告诉他的,邹卓明自然是深信不疑。由此,对于陈文自然也是倍加重视,甚至在他潜入明军占领区,策反刘成的过程中,也是费了很大的气力,步步小心,唯恐被陈文的手下发觉。

    此间经过了刘成这么一分析,没有军事经验的邹卓明反倒是开始疑虑了起来,但是洪承畴那深谋远虑的形象却依旧在影响着他。

    “还有棱堡,就算是兵临城下了,还有棱堡可以依托,陈文想攻陷广信府是不可能的!”

    “棱堡?”

    刘成冷冷一笑,他知道距离说服这个年轻的文官已经只差一步之遥了,而他现在就要把方才就已经酝酿好的说辞释放出来。

    “邹先生,别忘了,棱堡可是陈文率先拿出来的。以我对他的了解,这个人,心有七窍。无论什么东西,他敢拿出来,就一定知道该怎么破解!”

    刘成说的乃是事实,陈文使用棱堡的时间远比清军要长,经验按理说也更加丰富。而且刘成是陈文的部将出身,还是最早的那一批部将,了解程度更深只是必然的,否则他们也不会费劲了气力想要把这个叛将拉过来。

    思虑了片刻,邹卓明只得叹了口气,向刘成问道:“那刘将军的意思是不去见老经略了?”

    “不!我们当然要去,但不是现在,总要把那里的情况打探清楚才行,否则羊入虎口,对朝廷、对老经略的损失只会更大。”

    邹卓明的问话,分明是个陷阱,刘成甚至已经从周遭那四个人的呼吸中听了出来。不过有了这个回答,邹卓明和他的这四个随从到也暂且放下了心,接下来就只需要再等等消息,也不失为一个稳妥的办法。

    湖口县,顾名思义,长江与鄱阳湖交汇的所在,有着“江湖锁钥,三省通衢”之称。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消息也是在灵通不过的了,由于战争尚没有波及到这里,较之平日里也不过是多了一丝担忧,县城内外的百姓在大体上还是保持着平日里为生活而奔忙的节奏。

    刘成和邹卓明在湖口县暂且住了下来,等待接下来的消息,也要看看到底会不会是误传。不过,此间的南昌,却是另一番的光景。

    南昌是江西的省会,曾以洪都为名,乃是历史上洪都之战的发生地。正因为此间乃是兵家必争的所在,城池在修筑上也是务求坚不可摧。

    南昌如今的城墙已不再是唐宋时的那般,乃是明初重建起来的。城墙高二丈九尺、厚二丈一尺、深一丈一尺,原本已有的东、南、北三面的护城河被重新疏浚,又新开挖了西面的护城河,将其连在一起,包围全城。

    城有七门,曰:德胜、章江、广润、惠民、进贤、顺化和永和。城门专修有瓮城,皆是以桐油、石灰、糯米汁砌巨砖而成,比城墙低三分之一,瓮城更是装配有千斤重的闸门,可谓是易守难攻非常。

    城南的进贤门,原名抚州门,乃是广信府西南的抚州人进入南昌时总要经过的一处城门。南昌有民谚,说是驼笼挂袋进贤门,说的就是人来人往的情状。只不过,这个说法指的却是当年,如今的进贤门大半天也过不了三瓜两枣,并非是只有此间如是,整个南昌府城的七座城门皆是如此,有的甚至还大有不如呢。

    清军南下以来,针对此间的攻防已有多番。清军攻陷南昌,江西提督金声恒反正,谭泰南下镇压,几经战乱,尤其是谭泰南下的那一次,更是对这座省会城市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超过二十万人遇难。以至于到了现在,蔡士英巡抚江西已有数年,极力恢复民生,想要恢复旧观却还是像痴人说梦一般。

    五年过去了,城内的人口却还没有恢复多少,城里面人少,商旅得不了利,也就不会过来,出入城的自然也就更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