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天崩(七)

    第一百零七章 天崩(七) (第2/3页)

  刘文秀在接收了大招讨的任命后于秦王府的饮宴中也曾暗示于他,现在就把永历这尊大佛扔边上,咱们这群和尚都落不了好。奈何孙可望不光是不听人言,几个月前更是将筹划引李定国入卫的一众永历朝廷的大臣诛杀,包括内阁首辅大臣吴贞毓在内的十八名大臣遇难,如果不是这时代的通讯技术还比较原始的话,绝对可以震惊天下了。

    于是,刘文秀在抵达前线后,巡阅了湖广前线的明军后,就返回到了贵州的天柱扎营,嘴上表示在做准备,其实一点儿东进的心思也无,全神贯注的盯着贵阳的孙可望,以防大军出征后无人制衡——这厮真把永历怎么着了,他们的贼名就彻底洗不掉了。

    “自古以来,篡位成功的基本上都是扫平了群雄之后,说句大逆不道的,本朝太祖当初不也是南方大定了才让人沉了小明王的吗。当年在干大的帐下那时,你孙伯父可是比我们三个加一起都要精明,这才几年就这样了,利欲熏心这四个字,真是一点儿也没错啊。”

    哀叹了一声,刘文秀继而对刘震说道:“可是现在,秀国公在江西把整个长江以南的天都给捅漏了,为父现在不出征的话,你孙伯父完全可以挂帅亲征。届时收复了湖广,军中的威信重新竖立起来,他的野心必将膨胀,就没人再能阻止他篡位了。”

    一年多以前的保宁之战对刘文秀影响甚大,麾下的老班底损失甚重,更被孙可望剥夺了兵权。废居昆明时“益循循,谨训子读书为儒者风,欲入鸡足山学道”,可谓是心灰意冷。可是现在,却要为了防止孙可望篡位而领兵出山,如今更是要大举进攻湖广,这里面弯弯绕的东西他都怕刘震理解不了。

    “可是父王,这大军出征,若是孙伯父像当初对付李叔父那般断了军需,那父王岂不是危在旦夕?”

    听到这话,刘文秀摇了摇头,继而说道:“现在和当初不一样了,岔路口一战后,他的威望深受影响。若是大军因他断了粮草而丧尽,人心也就散了。这里面的事情,他不会不明白的。”

    ………………

    七月下旬,经过了十来天的准备,抚南王刘文秀以大招讨的身份率领卢明臣、冯双礼等部兵马出征湖广,步骑六万,战象四十余只,提前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发动了这场针对湖广的大反攻作战。

    刘文秀得到消息远比孙可望要早,除了彼此间的距离差异问题外,更是陈文刻意为之的结果。

    就在刘文秀得到消息时,广州府的平南王府的大殿上也同样傲然而立着一个明军武将服色的人物,在将其奉命送来的书信递了上去后,便犹如青松般站在了那里。

    平南王尚可喜,其父尚学礼乃是东江总兵毛文龙的部将,殉国后荫封了他的儿子,尚可喜才得以一步步晋升为广鹿岛副将。

    毛文龙被袁崇焕杀害后,东江镇的混乱日复一日,继任的陈继盛、黄龙先后死于非命。到了崇祯七年,沈世魁计划重新统一东江镇,打上了尚可喜的主意,结果却导致了尚可喜降清。而这个沈世魁则是东江镇的最后一任总兵官,续顺公沈志祥的叔叔。

    降清以来,尚可喜也是屡立战功,从智顺王到平南王,一路杀到广东,制造了广州大屠杀,据收尸的和尚记述,不下七十万人遇难!

    如今的尚可喜,大喇喇的坐在大殿上,年已五十,衣着华贵,从上到下透着一股富贵气。看似是个面团团的富家翁,可是不经意间透出那缕缕寒芒,却是一如当年。

    “一纸书信,就想要本王背叛朝廷,陈文小儿是昏了头了吧。”

    翻来覆去的看过两遍,信封和信瓤从粗糙的手指上滑落,在那张垫了虎皮的太师椅上换了个姿势,尚可喜看向那明军军官的表情也是一脸的轻蔑。

    “尚副将看不懂我家大帅信上写的,大抵也应该知道洪督师是个什么下场吧。”

    “放肆!”

    东江镇副将是尚可喜在明廷时的最后官职,使者此言一出,大殿上的那些武将一个个的便唾口大骂了起来,更有甚者甚至把佩剑拔了出来,作势就要宰了这个信使。

    使者如此,座上的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