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进京陈情

    第二百八十五章 进京陈情 (第2/3页)

条款,却是多与你去年对朕所言之内容相似。故朕以为,这议和之事这般重大,还需请赤凤伯亲来京城,向朕明言其故方好。”李啸急回道:“微臣浅陋,才学皆是不足,恐有污圣听。但皇上既有心咨询微臣,微臣定当言无不尽,知无不言。”崇祯轻轻地点了点头,便道:“李啸,朕且问你,我大明真要与那清人这般议和,才能存续国本,匡扶国势么?”听了皇帝这般问自已,李啸心头一阵苦涩。

    这个已派人谈妥了议和条件,现在又开始反复犹疑的皇帝,竟是如此的瞻前顾后,处事不决。

    想来去年自已便向他表明过相关的态度,现在看来,却又不得不再费一番唇舌,来向他说明了。

    “启禀皇上,微臣以为,大明现在内忧外患,沉竒已深,官军疲于奔命,百姓难以为生,这般艰难情状之下,如若不能息宁边境,暂时对清人讲和,让官军全力剿杀国中流贼的话,如何可重振本已蜩螗沉沦的国势,如何可复兴大明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啊。”听了李啸这沉重而诚恳的话语,崇祯眉头深皱,长长地叹了口气。

    “李啸,你可知那历史上宋金议和之事么?那,那可是被人唾骂千古的丑事啊。”许久,崇祯的话语,才微弱地响起。

    “皇上,嘴巴长在人身上,别人要怎么说,微臣自无法干涉。但微臣倒以为,宋金议和,彼此息兵,非但不是什么遗臭万年的丑事,而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见皇帝想用这个话题为自已摭掩,李啸毫不客气地亮明了自已的观点。

    “哦?李啸,你,你竟是这般认为?”崇祯皇帝听了李啸的话,明显地吃了一惊。

    “正是。臣历史粗疏,大概了解宋金议和的经过。”李啸侃侃而谈道:“当时,金朝在俘虏了徽钦二帝及一众皇族后,宋氏皇族仅剩康王赵构一人,逃到临安,方重建宋廷,再整河山。此时,宋朝国家残破,军力大损,赵构为保全社稷江山,才不得不与金签下了现在看来十分屈辱的绍兴和议。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等和议条款。现在,世人多认为赵构此协议误国误民,堪称人人唾弃,但以微臣看来,却恰恰相反。因为,正是有了这份和议,宋朝才得以苟延残喘,休养生息,最终又延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宋祚。若当时赵构听信那些主战派的话,不顾国家的残破与军力的衰微,一味与如日方升军力强盛的金朝对抗到底,这南宋皇朝,能否存续下去,却是难说得很啊。”听了李啸的话语,崇祯微眯起眼睛,他淡淡地说了一句:“爱卿,那宋朝当时这般惨状,与那金廷签下和议,倒也算是情有可原。只是,现在我大明幅员万里,军兵百万,乃是一等一的天朝上国,比那残破得只剩下半壁江山的宋朝,却要强上许多吧?”李啸听懂了崇祯这话的弦外之音,他复向崇祯沉声道:“陛下,恕臣直言,我大明现在的处境,其实并不比宋朝强多少。那宋朝与金人议和之际,虽然国家残破,仅剩半壁江山,但国中尚无大规模的流贼作乱,国中局势尚是稳定。而我大明,自崇祯初年以来,流寇荼毒四方,攻州克县,杀戮百姓,中州各地一片糜烂,迄自今日,犹然未知动乱何时能平息。而关外的清朝,虽然其势力之大,未可与金朝相比,但其现在,已并我辽中辽南,又征服了蒙古诸部,亦是幅员广阔,人民数百万的大国,与昔日起势之际,断不可同日而语。且自崇祯初年以来,清人已有三次入关,掳掠了我大明无数的金银财宝,粮食布匹,百姓牲畜,对于我国的危害,相比金人侵宋,却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内有流贼肆虐,而有清虏掳掠的情况下,我大明现在的境遇,怕是连南宋亦多有不如!”李啸顿了下,又接着说道:“陛下,我大明官军,缺粮少饷,斗志消沉,要他们克期剿灭流寇,尚是极为不易,如何还能复分兵去抵御清军的再次入侵!皇上,恕臣直言,若清兵再度入关,我本用于剿灭流贼的精锐兵马,必定只得分兵前去边境抵御清人的进犯,这样的话,很可能清兵未得挡住,而我精锐兵马已尽遭损灭,而国中现在压缩于山陕湖广之地的流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