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刘国能归降

    第三百零六章 刘国能归降 (第2/3页)

巴哈纳尔之地,分赏给其余的内喀尔喀四部了。”英俄尔岱哦了一声,也未多说什么,便随多铎一同指挥清军回返。

    五天后,在多铎率领出征大军,从蒙古草原返回清廷时,徐修与刘文秀两人,联名合写了一封信件,在信中详述了丢失弃守锡林城的经过,并在信中向李啸告罪请责。

    随后便由飞鸽传书,到了登州城的李啸手中。李啸看了这封来信,一时久久无语。

    想来自已自崇祯六年,穿越到这个世界以来,虽有波折,但总算是一路向上,步步皆成,却没想到,在这兴建锡林城上,却是栽了个大大的跟头。

    这次建城的失败,究其根本,还是自已太过操切。在金汤城军力尚是不足之际,便想着渗入蒙原去与清廷争雄,结果自然会遭此挫折。

    故这样的结局,说起来,却绝非徐修与刘文秀之过,而是自已战略失误的必然。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这是从古至今所有成功人士的必经之路。

    可见,自已现在还不是展露野心抱负的时候,相反的,现在的自已,要继续磨炼内功,提升实力,才是当务之急。

    此时,李啸眼中,却闪过一道冷光。哼,西边不亮东边亮,等自已实力进一步提升后,就算这蒙古草原想要渗透还尚困难,但在火器与水师等部实力均能有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对于诸如虾夷、外满洲等地的征服,却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一句话,现在的李啸,最需要的,便是时间。于是,李啸并未对徐修与刘文秀二人作出实质性处罚,仅仅是取消了他们的新任官职,并让他们继续在金汤城中,担任原职。

    而从锡林城遣回的一万余名流民,李啸则让徐修将他们转送到山东来,准备到时派往台湾。

    不久后,李啸也得到消息,原先的阿巴哈纳尔地区,果然未出乎他所料,被皇太极分划给了其他四部内喀尔喀蒙古部落。

    李啸最终无奈接受了这个现实。这个乱世之中,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道义与天理,说到底,还是实力决定一切。

    而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又一个月过去了,时间不觉到了崇祯十年九月底。

    湖广,随州。在随州城东面,一个名叫牛心寨的镇子外的一片山谷中,一位浓髯凤目,身材欣伟的流寇将领,正呆坐在一块光洁的大石上,望着面前哗哗南去的石潼河,默默发呆。

    在他旁边,是一大群旗帜散乱,或站或坐,衣甲不整的四千余名流寇军兵,以及三千余众的家属随从,这些流寇与家属,多人带伤,人人脸上都是一副麻木冷漠的模样。

    “大帅,眼下我军没有掳获补充,饥疲已甚,而明军正四面合围而来,何去何处,却请大帅早作决断啊!”一名面带忧色的副将模样的人,向这名呆坐的主将,低声禀道。

    这名将领,便是号称明末八大王之一的闯塌天刘国能,那名副将,则是他最为亲信的手下董国英,外号穿林虎。

    听了董国英这般发问,刘国能的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一双精光四射的凤目之中,忧色亦是更深。

    见刘国能一时未回话,董国英啐骂道:“娘的,这些明狗,手段恁的毒辣,整个随州地区的乡野百姓,竟已皆被杀良冒功!我军在这随州地区转战近月,这乡野之间,处处可见被烧杀抢掠一空的村庄,竟难得见个活人!他娘的,我军想从这随州乡间弄点粮食,补充军伍,却比登天还难!这帮狗入的官军,还说什么护佑百姓,下手倒是比咱们狠得多!

    “董国英说完,狠狠一拳砸在大腿上,对面的刘国能,却是轻轻地发出一声叹息。良久,刘国能才抬起头,脸上带着凄楚的苦笑,淡淡地说道:“国英,事已至此,复何言之!现在我军军兵饥疲,粮饷难继,如何还可与那四面重围的明军对战!以本帅之见,想要保全我军,唯一之计,是我等向官军反正。”董国英大惊:“大帅,这如何使得!”刘国能的目光却没有看他,他仿佛在回忆很遥远的事情一般,缓缓而道:“国英,你跟我一同从陕西延川加入义军,至今已有多少年了?”

    “禀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