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国公

    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国公 (第2/3页)

详言之。”

    “陛下,臣以为,陛下完全可以将计就计,利用现在市坊流言,下召封那李啸为国公,随后召其入京师授爵,只要李啸一入京师,便是龙困浅滩,虎离山林了。到那时,陛下再将其下狱治罪,同时另派他人,前往山东接收李啸之基业,岂非上善之计?”刘宇亮阴笑起来。

    崇祯面色阴沉地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问:“此计倒是不错,但李啸若是心虚,不肯上京受爵,则又当如何呢?”

    “陛下,若他不肯上京,则其反状已是愈明矣。陛下当可下召,将其另行调往他处任职。且为打消其戒心,其调任地方的爵衔官位,皆与其大山东相同,以麻痹其心。最后,再暗中分解其势,瓦解其军,则李啸势单力孤,当可擒矣。”

    崇祯点了点头,他捋须沉吟了一阵,又低声道:“季龙,若李啸不肯上京,也不肯另调,又当如何处置呢?”

    刘宇亮冷哼一声,沉声道:“若李啸真这般反逆,连拒天令,则其反状已是板上钉钉了。那么,李啸若要这般与朝廷彻底撕破脸面,朝廷也只能立即出兵,剿除逆贼李啸,以儆效尤,断断不可再遗留后患了。”

    “哦,若是如此,依你看来,朕可是需要集结兵力,全力进攻山东登州么?“崇祯皱眉道。

    刘宇亮摇了摇头:“非也。以臣看来,当先扫其枝叶,再图其主干,方为稳妥之计。李啸不是还多有散布外地之兵力么,却可先行铲除之。“

    崇祯又哦了一声,犹豫地说道:“话虽这般说,只是,李啸分派了诸多兵力,前往湖广、陕西、山西、大同等地,协助各地官军剿匪,若要将这些剿匪兵力,视为乱军剿除,则朕恐一众将士,心下多有不服。”

    刘宇亮急道:“若陛下仁心宽大,不图其剿匪兵马。那李啸却有一处地界,与其本部相隔,皇上正好将其拿下以立威矣。”

    “哦,是何地界?”

    “宣府镇北路,金汤城。”刘宇亮一字一句,沉声说道。

    “哦。”崇祯点头捋须,良久,他的眼上,闪过一道狠色:“好,就依卿之见,朕这就给李啸下召!”

    崇祯十二年二月初五。

    李啸在登州官府中,率领一众文武官员将领,跪地听那朝廷特派的宣旨太监王之心,前来所传之谕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东海侯李啸,远拓波涛万里,收复苦兀旧域,扬国威于异邦,纳远民为赤子,这般奇功,彪炳殊卓,朕闻奏报,不胜欣然之至矣。李啸奋武以求治,实赖股肱之任臣;拜手以陈谟,必恃朝廷之倚柱。扶乱戡乱,纷列高功而谁何;为王行驱,赓歌国朝之荣光。兹以考绩,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为宠命乎?朕当效皇祖有功必赏之遗命,特升授李啸唐国公,加授光禄大夫衔,更赐荣勋上柱国,再荫其长子为世子,世传其衔,永承罔替。其部有功将士,皆付有司从优叙议。朕锡之敕命于戏,体国经野成荡平之。冀我干城之将李啸,威振夷狄,深眷元戎之骏烈,功宣华夏,用昭露布之貔熏。暂锡武弁,嘉乃丕绩,入京受封,以洽朕意。钦此。”

    听到皇帝,竟真封自已为国公之衔,且是世袭罔替之时,李啸心下,颇为震动。

    一旁跪立的官员将领,脸上亦是大为动容。

    前世读过一点明史的李啸,对这个国公的尊贵程度,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大明开国二百多年,总共也才封了十个国公,至今还存者,止有魏、定、黔、成、英五家。现在李啸晋封国公,又加授光禄大夫,授荣勋上柱国,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皇帝对他是荣宠至极,举朝无一了。

    尤其是,皇帝还给李啸加封了一个上柱国衔,虽然说上柱国只是个勋阶,但这个勋阶,却是有如凤毛麟角般稀缺。

    因为,在明朝,加上柱国荣衔,比封为国公还要难得,明朝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封了十个国公,可加过上柱国的,正史上只有夏言少师加上柱国,连一代名臣张居正,都是死后才追赠的上柱国。就连开国元帅徐达,到达个人荣誉顶峰时,也只是位至左柱国而已。正因上柱国的荣衔如此难得,连当年权倾天下的严嵩,都不敢接受嘉靖皇帝赐下的上柱国加衔。

    当然,到了南明时,皇帝为拉拢各地军头,导致名爵滥觞,终成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