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软了

    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软了 (第2/3页)

帝,但仅凭那徒有虚名的京中五营兵马,和京畿的那些零散部队,怕是连唐军的首轮攻击,都难于抵挡得住吧。

    在这天傍晚,有小太监来报,说杨嗣昌紧急求见。

    崇祯眼中一亮,随及又是一丝愧色一划而过,他略一沉吟,便急令小太监带刘嗣昌入内。

    “臣,礼部尚书杨嗣昌,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

    “谢陛下。”

    杨嗣昌站起身来,与龙椅上的皇帝稍一对视,两个人的眼神,皆十分复杂。

    最终还是杨嗣昌先开了口:”皇上,微臣此来,实是有一言,拼死也要向皇上禀明。“

    ”哦,你说吧…………“

    ”皇上,前番朝中有小人,屡进谗言,污坏圣听,让皇上与国家大将心生嫌隙,以至彼此刀兵相向,君臣不和,实实令人痛惜之至也。“杨嗣昌不敢直说皇帝,故意将话锋暗指首辅刘宇亮等人。

    崇祯脸上一热,脸上惶愧之色更甚。他当然听得懂,杨嗣昌虽然在指责刘宇亮等人,但自已这个最终的拍板者,却绝对是关系更大,只不过杨嗣昌为尊者讳,不好说出来罢了。

    崇祯轻咳一声,却顺势转移了一下话题,他低低道:”杨爱卿,朕实在没想到,卢建斗率全宣府的机动兵马,去进攻李啸那孤悬塞北的金汤城,竟会被打得大败!可叹我大明官军出师不利,以你看来,现在却该如何是好?“

    杨嗣昌一声苦笑:”陛下,恕在下说得直接,以在下看来,我大明官军,斗志低沉,训练生疏,这般孱弱战力,如何是李啸那久经战阵,装备精良的唐军之对手!若陛下还强要去再与那李啸继续争斗,岂非只能自找不快?”

    杨嗣昌本想说是自寻死路,但他为了皇帝颜面,还是故意说轻了些。只是饶是如此,皇帝的脸色,却是愈发阴沉而痛楚。

    见皇帝这般神情,杨嗣昌继续说道:“陛下,你以为,那卢建斗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是他拼死杀敌才得以逃脱么?非也!据在下了解,卢建斗与李啸部下军兵,在金汤城外交战,先是被破左右两翼和全部后勤兵马,随后,本部中军亦被唐军牢牢围住,本是必死之局,但最终李啸顾念旧情,不肯痛下杀手,才留其性命,只将其中军官扣下,而让卢建斗率一众士卒平安返回。以在下看来,李啸这般做,说明其还是不想与朝廷彻底结怨,更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向朝廷表明自已无心背叛之意。李啸这番苦心,还望陛下慎察之!”

    听了杨嗣昌的话,崇祯心下五味杂陈,脸上表情更见复杂。

    杨嗣昌继续说道:“据微臣了解,李啸的部将,在阵上曾向卢建斗喊话,说若唐军与朝廷这般自相争斗下去,只怕最终只会两败俱伤,到时候,苦的是国家与百姓,而获利者,却只有流寇与鞑虏啊!微臣闻之,心下不胜感叹。那李啸,已被皇上定为叛贼,却还这般为朝廷为国家着想,实是忍辱负重国之干城也。这般能战之良将,若还要硬生生地将其推至反叛之路,当是我大明帝国,最无可挽回之损失啊!”

    崇祯闻言,脸上不觉动容,他轻声道:“李啸,他,他真是这般认为的么?”

    见皇上言语松动,杨嗣昌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禀道:“陛下,古人有云,闻鼙鼓而思良将,现在天下方乱,那李啸乃是国朝不世出之干城将才,纵有跋扈之处,陛下也当赏其长处而用之,方是正理也!更何况,现在与李啸弄到这个地步,乃是多为小人谗言所误,非是陛下本心,陛下为何不再下诏,切责这帮挑唆小人,从而修复与李啸之关系呢?”

    崇祯站起身来,缓缓地来回走了几步,便叹道:“爱卿此番话语,实是有理,可叹当时朕一时气盛,被宵小之言所迷,现在想来,朕之心下,亦是痛悔无及。只是不知道,到了现在,那李啸,还愿与朕重归于好,君臣相和么?”

    见得崇祯态度已然改变,杨嗣昌心下喜悦,他复拱手大声道:“陛下,想来当日之孔有德耿仲明,在山东攻城掠城,屠戮百姓,陛下尚且念其曾是大明官军,从而宽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