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选拔

    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选拔 (第2/3页)

打进了京城,太后与皇帝都逃跑了,大清亦是危在旦夕摇摇欲坠,这科举这事,也只得告罢了。

    而令人奇怪的是,在北京城中的各省举子,却没有因此而各自回家,反而大部分继续盘桓在京城。

    这是因为,他们听到了一个不知从哪里传来的,也不知道是谁先发出来的奇特消息。

    那就是,现在以德军总司令西摩尔的八国联军,在打进京城后,这京畿一带,便已是德意志帝国的领土,这京津冀一带的百姓,从此便成了德国人了。

    而为了进取中原,一统天下,德意志帝国的威廉二世皇帝决定,将德国首都从柏林,迁都到北京,以为定鼎中原之势,从而再效满人故事,亲率王师,一统华夏。

    而威廉二世为了巩固将来在北京的统治,故愿意大力笼络中国的读书人,愿意也给他们一次科举考试的机会,从而选拔英材,为志在吞并华夏的德意志帝国,驱驰效力。

    这个消息传来,在全体在京的读书人大为兴奋,他们在彼此的闲谈中,都对那远在欧洲柏林的德皇威廉二世,大加称颂,极尽拍马之能事。

    “旷古贤君。”

    “命世之主。”

    “雄君伟略。”

    “千古一帝。

    “等等肉麻词汇,被读书人一一贴在德皇威廉二世的身上。真不知道,远在欧洲的小儿麻痹症患者威廉二世,听到在东方中国的读书人,对他这般肉麻吹捧,却是该作何感想。甚至还有人考证出,这德皇威廉一族,是黄帝第三十五子西迁,与当地的日耳曼土人相结合而成,乃是正宗的炎黄血脉,汉家苗裔。并专门为威廉二世,撰写了一篇以表忠心。

    “……故德皇一系,身为炎黄后裔,乃统王师,东归故土,收拾华夏旧地,重整九州山河,岂不宜哉?吾皇之得位,可谓至正矣!……

    “不料,这些读书人早也盼,晚也盼,却总盼不来德皇迁都北京,也盼不来德国举行科举考试。这几个月过去了,德皇没来,身上的盘缠倒是快用尽了。一些读书人急了,遂联名写了奏折,结队去了德军司令西摩尔处,要求他将这奏折上报给德皇,要求他尽快迁都,尽快在京城举行科举,选拔士子。这个颇具黑色幽默的故事发展到这里,最终还是被那个呆板生硬的德军司令西摩尔,终结这些读书人的幻想。西摩尔严肃地告诉他们,德皇根本没有统治中国的愿望,绝对不会把德国首都从柏林迁到北京。另外,德皇对他们这些留着猪尾巴的士子也毫无兴趣,根本就没有在北京举行科举的打算。接下来,西摩尔下令,让德军士兵将他们当成捣乱分子,全部赶走。这下读书人的梦想破灭了,很多人便开始破口痛骂德国人的无情无义和失信天下,这场德国举办科举选士的闹剧,终告结束。后来,到了民国时期,胡适博士还在为这个故事而感叹。他在文章中调侃道:“西摩尔乃一蠢人也,若其真上报德皇,实施吞并中国之政策,再效满人故事,招揽中国士人之心,则余只恐今日,我等皆为东方德意志之臣民也。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对于这些读书做官为已任的士子来说,在谁的手下做官,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已能有当官的机会。想想看,连远在欧洲的德国皇帝,都有中国士子一厢情愿地投效驱驰,那现在打着明朝唐国公旗号的李啸,要招揽这些人,只会更容易得多。只不过,李啸对他们的选拔,并不和明朝一样,要他们写八股文,而是以策论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相关考察。李啸本人,还亲自设计了几道考题。1、何为华夷之辨?大汉民族的根本特质是什么?如何让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融合共生,最终同化?2、中华与泰西诸国相比,最大优势为何,最大差距为何?3、如何兴业安民,如何教化百姓,如何根除贪墨**?4、以你看来,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分别为何,要如何扬长避短?5、以你自已的观点,试谈当下要如何扫灭流寇,如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