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相声园子

    第三百二十五章 相声园子 (第2/3页)

在发大财了。”

    薛果道:“真的啊?还开剧场了啊?什么剧场啊,演的什么啊?”

    道士把筷子上的肉塞进嘴里大嚼起来,边嚼边说道:“你还别说,他这买卖跟你还真有关系。”

    薛果一指自己,纳闷道:“跟我?”

    旁边坐着的喇嘛给他解释了:“因为那孙子开的是说相声的场子。”

    “啊,他弄相声园子啊?”薛果这回是真吃惊了,民间现在专门演相声的小剧场很少,他知道的也就何向东在北京弄的向文社,还有天津于宝林先生牵头开了一个,别的他还真不怎么知道。

    何向东也有些错愕地抬起了头,终于来了让他感兴趣的消息了,他虽然也在民间开剧场,但是他并不反对其他人也开,甚至于说他觉得他的竞争对手越多越好,最好说相声的都到民间来说。

    他一直的观念就是要让相声民间化,他始终认为只有相声民间化才是繁荣这个行业的最好途径。

    不管你上多少次电视,不管你上多少次春晚,哪怕是你的知名度已经很高了,你没有与名气相匹配的实力一样是白搭,观众喜欢的肯定是你这个人的相声,而不是你的曝光度有多高,相声是一门手艺,手艺人能吃饭的只能是靠自己的能耐。

    何向东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那就是观众喜欢的相声肯定是在民间的。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民间艺人靠着观众吃饭,他的相声不被观众喜欢,他就要饿肚子,为了避免被饿死,他只能不断改进自己的相声,让观众愿意花钱来看,这种模式直接提高了演员的艺术水平。

    当然专业团里面也出了不少被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相声作品,但是这些相声都是那些艺人深入基层好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有了深刻感悟之后才写出来的作品,所以它才能被群众接受。

    这跟现在那些演员不一样,现在肯下基层体验的太少太少了,动不动就好几个月一两年的,谁吃的消?找一个不错的编剧花点钱弄一个搞笑的本子照样能说,上了电视照样能红,谁还费那个劲儿啊。

    但是这种模式是不持久的,虽然曾经也出了好几个非常优秀的相声编剧,比如何迟,梁左等人,他们也写出了非常优秀流传甚广的相声本子。但是一个艺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