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邯郸战役前夕(二)

    第979章:邯郸战役前夕(二) (第3/3页)

南梁王的北二军配合姜鄙的北三军,能将韩国的太原郡给打下来呢?

    虽说打下太原郡,意味着魏国将与北原的胡戎接壤,但也意味着魏国有机会得到战马不是么?淡淡三川郡放牧的马群,可不足以让魏国组建大规模的骑军的。

    隔日,大梁朝廷工部尚书孟隗亲自来到了山阳,随同还有冶造总署的署长王甫,看得出来,他俩对赵弘润前几日那封书信非常重视,尤其是赵弘润在信中提及的那种已命名为『水泥』的胶凝材料。

    当日,赵弘润像孟隗与王甫出示了他在太行山上捡到的那块石灰岩,并向他们解释烧制石灰、拌制水泥的原理,只听得工部尚书孟隗与冶造总署署长王甫这两位专业人士云里雾里,端详着手中那块石灰岩惊地说不出话来。

    也难怪,毕竟赵弘润的这番话对他们的冲击力实在太大。

    要知道,魏国的建筑大抵都是木质机构与土木结构,木质结构就不用多说了,而土木结构,其材料就是竹子、木材、夯土、稻草、干草、土坯砖和瓦,可能会用夯土灌浆的方式增固墙面的牢固度——有时能在一些泥墙上看到一个个明显的孔状痕迹,那就是夯土灌浆留下的痕迹。

    但无论木质结构还是土木结构,大抵都是不怎么牢固的,前者一般用于宫殿,而后者一般用于县内的民房,真正像成皋关、汾陉塞、天门关、孟门关这种战略关隘或着要塞,那都是用整块整块的山石打磨堆砌的,工程量相当庞大。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往石匠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但是水泥的出现,就取代了整块山石的作用,意味着魏国从此可以用黏土烧制出来的砖块来砌造城塞与关隘,砌造难度明显大幅度下降。

    同样规模一座的城塞,可能以往用石头堆砌需要三五年甚至更久,而如今有了水泥,或许三五个月就能建成,这是何等的提升?!

    正是因为骇人听闻,亲自孟隗与王甫亲自来到山阳与这位肃王殿下交谈,毕竟水泥这种东西,是注定不能流入到他国的,相信日后无论是石灰的烧制还是水泥的拌制,工部与冶造局都会派兵驻守,谨防有人将这个秘密流出。

    可能是因为水泥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以至于孟隗与王甫都没有在山阳久带,当日就带着赵弘润提前叫肃王军准备好的几车石灰岩返回大梁,准备去研究烧制赵弘润所说的石灰,并制成水泥,试验这种胶凝材料的威力。

    毫不夸张地说,一旦这个试验成功,那么,山石这种建筑材料将从此退出舞台,被混凝土所取代。

    待等到三月初,赵弘润估算着国内新运往北疆的粮草应该快要抵达河东郡东部,遂留下三千鄢陵军驻守天门关,带着其余共计近十万商水军、鄢陵军、游马军,启程前往『修武』。

    同行的,还有桓王赵弘宣两万北一军与燕王赵弘疆的三万山阳军。

    三支兵马,共计约十五万兵马。

    再加上此刻驻军于河东郡的南燕军与魏武军,魏国反攻韩国邯郸军的总兵力,已超过二十万。

    这是魏韩两国交兵以来,魏国出动最多兵力反攻韩国的一次。

    相信这股力量,会使整个韩国都为之震荡、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