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技术传播与剥削前提

    第三十三章 技术传播与剥削前提 (第3/3页)

    当然有一些技术张伟最终还是选择要应该有所保留。比如,陶土的选择和晾晒时间。这些知识是张伟在两年内的不少劳动中花费不少心思才偶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陶土的选择要软硬适度而且不能是性质差别太大的陶土、要先稀释然后在阴凉处放置,让石子沉淀,然后只选最上面一层质量比较好的泥土。这些泥土最好还要花费十天以上的时间来风干最好。也只有这样配合炭火,才能最大限度的把成功率提高到很高的地步。

    自己的一系列技术都是为了高效的打渔和储存食物服务的,如果哪一个方面有短板,即便有丰富的收获、不友好的氏族也很难获得足够的囤积能力从而威胁到自己。在自己所在的氏族能够运营正常之前,张伟需要至少几个月的安全时间。在渡过年内的危机并将自身的武力能力进一步巩固,确立了足够的“先发优势”之后,才会考虑全面向周边扩散和传播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技术。

    不是谨慎的张伟在某些方面犯傻,而是这个时代的水准有些过于落后了。如果不让这河口地带附近的人掌握必要的技术,恐怕稳定的定居都无法形成,更不可能有什么收成上的储备。让周边那些人上贡来维持自己这户地主的脱产都是一件并不现实的事情了。

    霞等部落里的几个女人毕竟是在大族里长大的人,要比自己想象的聪慧的多。学会十分简单的结网法合采摘制绳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利用现有的陶泥烧陶也是如此。

    就这样:虽然因为一时之间的渔网过少的缘故,整个氏族在秋天最初的时候仍然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有的时候甚至要靠采集和煮草根来度日。但是到三张渔网制作完毕,七八个女子也能利用这些渔网和小一点儿的木筏捕鱼、更结余出了不少剩余的劳动时间的时候,多项新技术的综合运用还是体现出了巨大的效果。整个长母部落在丧失了几乎大部分成年男性劳动力的情况依然在利用着新制出的陶器储备着过冬的物资,食物来源“青黄不接”的危机时刻也逐渐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