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运煤专线

    第一百七十二章 运煤专线 (第2/3页)

这就意味着:暂时负责这段陆路运输的手段恐怕只有人力挑夫。四天往返距离虽然在人力挑夫携带物资和给养的运输范围之内,但这样算下来一年四季最多也只能完成八九十个往返、每次往返排除给养五十公斤左右的煤炭物资的话那就是每年一个人工只能运输四五吨煤,仅仅是人力运输挑夫就需要五万人的规模才能满足每年二十万吨煤炭产量所需要的人力。

    相比之下,水运反而不是太大的问题了。哪怕是人力动力的螺旋桨,沿着河流往返计千公里算,一年排除少量枯水期也至少可以维持四十个波次的运输,人均煤炭运输能力四十吨。如果仅仅是需要数千水路运输人力,那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露天采煤再怎么效率低,每个人工一年也不可能少于几十吨的规模。

    这样算下来,数十公里左右的运煤专线的问题就成了开采后世朔州一带的露天煤矿最为迫切的问题。哪怕根本没有蒸汽机而仅仅是人力牵引,再加上地面平坦一些,所需要的人力规模也会大大下降。

    如果整个煤炭系统的所需人力控制在两万人之内,那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如今的夏地不需要太过发达的工商业或很多后世的个体经济。

    就这样,原本计划中的采煤作业就临时改成了筑路开山、为轨道运输做必要的准备。年运输量不过是后世四级土质公路级别的轨道运输、一开始张伟也觉得未必一定需要铁轨。可是查阅过1958年时候的一些木轨运输及其后果后,张伟还是决定哪怕先勘定及开路、然后铺设铁制轨道也一样。很显然:木制轨道的选材和抗腐蚀问题同样很大,而且易变形等问题还会给运输安全带来很大挑战。

    当然更重要的,是张伟不希望整个夏地的工业体系养成一种追求简单和图省事、不看后来发展空间的习惯。

    哪怕是后世标准的铁轨,每米六十公斤左右耗材级别的,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