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最后攻势

    第四百一十七章 最后攻势 (第2/3页)

折合在每月两千左右中型水平坦克装甲力量方面,而不是历史上一九四四年的每月接近三千辆。如果升级为能够同德国匹敌的中型与重型相结合的程度,每月最多一千五百辆左右。因为在战役低谷期双方仍有规模不小的装甲战,包括非战斗损失和型号淘汰在内,苏联每个月最多积累五百辆左右型号结构的中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力量。

    可是德国方面却没有预料到,在这半年的时间内,苏联方面开始将每月至少千架规模的IL2攻击机与低空战斗机方面的产能投入到坦克自行火炮乃至装甲力量的产能方面,这让苏军坦克装甲力量在短短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发生了质变。

    削弱航空力量而加强重型突击炮也是张伟很早就深思熟虑下的选择:伊尔2其实并不是一种实战效果很好的攻击机,至少与斯图卡的对地攻击效率相差悬殊,就算承受相当规模的损失率也是如此,原因也很简单:德国充足的火炸药资源让其在野战防空领域也处于明显的强势,防空机炮弹的产量历史上就十倍于苏联,在这种情况下,从中低空攻击对手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效费比是如此。至少SU152是如此。

    在历史上,苏军中型装甲力量的作战损失率占产量比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二到八成左右的比例之间。能够比较远距离的打击对手同时也具备不错防护力的ISU152是唯一一种战争结束之前实战损失率占产量比例仅仅只有三分之一强的装甲兵器,体现出了比较高的效费比。此时代,德国坦克装甲力量相比历史有很大升级,在苏联改善了装甲力量结构的情况下,提前投入实战的ISU152累计作战损失率也达到半数以上,但这并不否定其是一种效率更高的火力支援武器。

    当然,因为比较充分的提前动员,德军坦克装甲力量在东线的规模也恢复到接近满编的八千辆左右的规模,这还是为了备战盟军在西线的登陆抽调了不少兵力的情况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