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可敬可佩

    第一百二十章 可敬可佩 (第2/3页)

今却是真人表演,也是一样的精彩。

    二十贯钱对富贵人家自然不算什么,可是对平民百姓而言,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甚至可以说,王熙凤的出手堪称十分大方。

    其实有件事,独孤策一直都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荣国府会对着刘姥姥另眼看待。

    荣国府历经三代,族人肯定少不了,穷亲戚也是亦然,可是遍观全书,除了刘姥姥之外,也就是贾珍作为族长年节之时,接济一下没什么进项的族人。

    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王熙凤接济了二十两银子,还是因为好面子,不愿被人说富贵了就瞧不起人。

    那么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享受到的待遇,可就不仅仅是好面子那么简单了。

    书中刘姥姥逛大观园一节,这段中的刘姥姥极是风光,贾母陪着,年轻奶奶姑娘们簇拥着,得脸的大丫环伺候着,好东西吃着,好茶喝着,一句话儿就能让国公府的四小姐惜春去画什么大观园行乐图,端的是正经亲戚一样的待遇。

    然而刘姥姥这番经历,显然并不是贾府和穷亲戚来往的正常情况,别说逛大观园了,就算是看在天冷难走的份上留宿一晚,那都不是原本能有的待遇。

    刘姥姥应该是向王熙凤见礼辞行,然后赶紧走了,别扰了人家国公府日常秩序才是。

    其实贾府待穷亲戚如何,不需看别人,只看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待遇便可知道,她来到贾府,看门的下人便敷衍她,其中碰巧有个心好的不忍误了老人的事,方才见到了周瑞家的。

    周瑞家的也没有拿她当王家的正经亲戚看待,更是一眼就看出刘姥姥是打秋风来的。

    书里交代得极清楚:周瑞家的只是碍于自己丈夫争买田地时候受过王成的恩惠,如今人家有了难处求上门,总不好不管,又为了显摆自己在国公府女眷跟前得脸,才肯为刘姥姥通传一声。

    到这里就不难发现,倘若不是有几宗碰巧,刘姥姥连名字都传不到王熙凤跟前去。

    若说贾府平素就能够和刘姥姥这样的百姓人家来往,那未免把贾府的门槛看得太低了。

    待刘姥姥进到王熙凤屋里,从头到尾的,王熙凤说的都是些场面话。

    这一次见面王熙凤表达出来的并无款待,只是"不在意",刘姥姥既不是重要人物,所求也少,最优选择就是拿点钱打发了,省得传出去议论大户人家欺凌了穷亲戚,难道贾府还能跟他们对质去?

    至于那些听起来客气谦逊的漂亮话,在这些高门大户里谁不是信手拈来,总不成一个不值得款待的客人,还非要专拣点难听话把人怄走了才算吧。

    后世曾有人分析说,贾府肯接济贫苦的刘姥姥,不过是为了炫耀,在独孤策看来,这种论断纯熟扯淡。

    要说向穷亲戚炫耀,只怕这些人里只有周瑞家的存了这个心,其他地位更高的人连炫耀的兴趣都没有。

    本身就不在一个层面上,有炫耀的必要吗!?

    如果刘姥姥只是一个普通的乡间老妇,关于她的故事到这里也就该结束了,也就成了穿插在《红楼》整部书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可是就因为刘姥姥身上有一点朴实信念,让她在整个《红楼》故事中变得生动起来。

    同样是庄户人,狗儿等耻于身份悬殊,并不愿和贾府往来。可以想见,即便狗儿得到了贾府主子赏赐的银钱,也不会觉得有必要回馈,毕竟把自个卖了的钱,人家还看不上呢,怎么报?

    但刘姥姥是不一样的,她不在乎别人是否稀罕她的礼尚往来,你不在意你的,我尽我的心。

    "不空手来"的名声,她终归是扛了下来。

    这样的通达脾气,要是遇上了循规蹈矩的王夫人,倒也就真的两下里无涉了,偏偏她又遇上了不走寻常路的王熙凤。

    从王熙凤素日的脾气来看,她既欣赏别人的积极主动,又很在意别人是否识好歹,刘姥姥这样既不爱占便宜,又不囿于身份畏畏缩缩的风格便投了她的缘,主动体谅了刘姥姥一次。

    但也不过是让人过个夜,贾府大约有些体面的管事都会受到这样的照拂。

    这一重添一重的巧合,使得刘姥姥这个名字终于传进了贾母耳中,贾母是如何想的呢?

    七十上下,已经是古来稀了,同龄人早已凋没,那真的是很寂寞的。

    更别说,人在富贵乡中久了,总会想着些"野意儿",就好比大观园里的小姐们也会想吃个油盐枸杞芽儿。

    一个从另一个世界来的,有亲戚名分,应该是靠谱的人,还是贾母那个年龄段的,这几个条件凑在一起,真不是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人来打秋风,因而贾母产生了兴趣。

    不是炫耀,而是好奇的兴趣。

    从这里开始,王熙凤才真正地上了心去招待,书里也写得明白,“凤姐知道合了贾母的心”。

    在此之前诸人的态度,办的是刘姥姥的事儿,在此之后如何对待刘姥姥,便是在办贾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