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可敬可佩

    第一百二十章 可敬可佩 (第3/3页)

的事儿了。

    招待好了刘姥姥,就是伺候好了国公府的老祖宗,这是大大的孝顺,试问谁敢不尽心。

    因此才会看到,原来漫不经心,满口场面话的王熙凤,十分卖力地排宴,捧哏,还亲自撑船,原来和气矜持的平儿,变得十二分殷勤,不但送了许多东西给刘姥姥,说话也用上了十足的体贴,而原来颇有存在感地埋怨刘姥姥不会说话的周瑞家的已经淹没在热闹的人海中看不到身影了。

    所以这个脉络也就清晰了,贾府并没有谁是想要款待刘姥姥的,与刘姥姥正式有旧的王夫人连见都不想见她一面,直接就叫人告诉王熙凤"不是一家子"。

    要不是王熙凤和王夫人不想在贾府折了王家的面子,想静悄悄地打发走人,王成又替后人攒下了“老实不贪财”的好名声,恐怕刘姥姥也不会那么顺利就拿到不错的一份施舍。

    二进贾府的一番排场,则已经和刘姥姥无关。

    众人卖力演的这一场并不是什么惜老怜贫,而是通过抬举一个能够哄贾母开心的穷话搭子,来争相表达对老太君的恭敬孝顺。

    以姥姥的聪明,哪能看不出姑娘,甚至丫鬟们对自己的嘲笑戏弄和鄙视呢?

    可是姥姥就记住人家对她的好,知恩图报,换成贾环赵姨娘这样阴微下贱的性格,别人的好是记不住的,落井下石那是必然的。

    只是这个小人物的大智慧却是藏在心里的,以至于许多聪明人都看不明白。

    所以之后黛玉才会句句讽着刘姥姥,一则黛玉远离市井,并不懂刘姥姥生活中的尴尬和拼命,她觉得刘姥姥就是贪图钱财而自轻自贱,二则黛玉更看不惯众人本无敬意,不过为了刘姥姥投了上位者的缘便热脸相迎,不知哪门子的姥姥也叫得亲热。

    贾府小姐们其实多半认同黛玉,否则不会连最懂事的宝钗,最口快的湘云在内,都一个个明赞默许的,更无一个出声反驳。

    要知道,平时黛玉说点什么出来,可多的是争锋的人。

    贾府不是不会惜老怜贫,只是通常来说,赏还丫环的身价银,对外面的老人客气不欺凌,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一般豪门的普遍水平,早已当得起一个“惜老怜贫”的考语,还不至于要求他们对穷苦人怜惜到如此礼敬的份上。

    回过头来,再来看刘姥姥,这个肚里没有半点墨水的乡下婆子,为了子女的生计,豁出脸来上贾府扮丑放呆,被人埋怨亦不辩驳,丢开的是面子。

    不顾及对方的反响,坚持礼尚往来不沾人便宜,守住的是尊严。

    即便在后世,受了多少年教育的人群里,又有多少人能分清何为面子,何为尊严呢?

    在刘姥姥那里,面子是旁人眼里的,尊严是自己心上的。

    再后来,刘姥姥得到消息,贾府被抄了,她去狱神庙探望王熙凤,可见她的古道热肠,王熙凤拜托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来,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若是别人,恐怕也不过是虚应了,毕竟一个小丫头,谁知道卖去了哪里,可她偏偏就上了心,费了好大劲还真把人给找着了,然后她买了房子,凑钱赎了巧姐带到乡下了。

    这便是独孤策敬刘姥姥之处,虽是女流,却也堪称真豪杰,这见识,这气魄,在后世都很稀有,更别提她一个村妇。

    如果说刘姥姥单纯只是一个贪财图利的老太婆的话,那一定不会救巧姐,而且以她的力量而言,即便不救,王熙凤也不可能怪罪她。

    但刘姥姥却知恩图报,真正拿出大笔的钱赎出了巧姐,而且赎救巧姐的这笔高昂费用,足以让刘姥姥的家庭再次从小康走向贫穷,但刘姥姥却真正做到了。

    这也就是王熙凤“偶因济村妇”,而巧姐“巧得遇恩人”的缘果了。

    只是如今这其中的因果,怕是不会再发生了,独孤策怎么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贾家大厦倾倒,眼看着王熙凤埋尸荒野,看着表侄女巧姐沦落风尘。

    不过对刘姥姥这位可敬可佩的老妇人,独孤策却不想因此就怠慢了。

    王熙凤这边给了钱财,便想着打发人送刘姥姥祖孙两个出去,独孤策却在这个时候说话了。

    “既是二嫂子的亲戚,今日又与我有缘,说不得我也要接济一二才是!”

    独孤策说着,对着袭人使了个眼色,袭人在独孤策身边日久,怎么还能看不出,独孤策对刘姥姥另眼看待,连忙取了独孤策的钱袋来,思量了片刻,倒出五个黄澄澄的金锞子来,每个都有二两重,合在一起便是十两。

    历史上的大唐,金银并不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不过在这个红楼大唐,金银虽然也同样不是主流的货币,却也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一两黄金便是十两白银,一两白银便是一贯足钱,这十两黄金便当得起百贯了。

    “些许薄礼,老人家不要嫌弃才好!”

    一旁的王熙凤看着,都不禁为之一惊,独孤策出手这般豪绰,她真的都不禁要疑惑,这位刘姥姥到底是王家的亲戚,还是独孤家的亲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