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校场演武

    第一百三十四章 校场演武 (第2/3页)

的攻袭外,尚无其他根本措施能保证克敌制胜、万无一失。

    而唐代恰又是兵器史上冷兵器时代与火器时代的分水岭,当此骑兵横行疆场之际,就不能不用到陌刀。

    使用陌刀、结阵防守也是因为看到了“胡骑虽锐,不能持重”、“不能持久而果于驰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的弱点。

    骑兵发动一波一波的强力冲击时,人马的体力消耗甚大,利在速战速决、冲开缺口,一旦攻势不能奏效,便气沮心离了。

    是以秦观也说:“夷狄之兵,甲马如云,故方其犯边也,利速决以折其气。”

    敌人一旦委顿下来,长于步战、以持重见长的唐军便能转被动为主动,相机歼敌。

    比如《新唐书李光弼传》及《通鉴》卷二一七载,李光弼守常山,问计于降将安思义,怎样才能打败史思明的铁骑,思义日:“胡骑虽锐,不能持重,苟不获利,气沮心离,于时乃可图矣。”

    李光弼从之,以弩阵大败史思明,又结枪城以护送粮车,长枪长而尖锐,可刺倒人马,制服敌骑有一定效果。

    但陌刀双刃而长,一挥可杀数人,近战时敢挡其锋之敌骑人马俱碎,显然在近战时,陌刀的杀伤力、威慑力比矟及弩都要大,能镇慑敌骑,稳住大阵,是以盛唐时,诸军都成立陌刀队,有专门的陌刀手、陌刀将,而没有长枪队,陌刀也因此而更流行。

    《旧唐书李嗣业传》:“天宝初,安西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

    说的就是,天宝七年,高仙芝征小勃律,与吐蕃会战于娑勒城,李嗣业率队持长刀登山陷垒,凌空而下,攻下敌人所据险绝,唐军大胜,收小勃律、西域七十二国来献。

    至德二年,唐军与叛军大战于长安西南香积寺一带,双方布下大阵,开战后,敌骁将安守忠、李归仁率精骑突人唐军阵中,大阵将乱。

    李嗣业见势危急,乃肉袒持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乃稍定,于是李嗣业率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

    《新传》于此更详:“步卒三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在回纥配合下,是役“斩首六万”,收复西京,可见,陌刀及陌刀队的巨大作用,在当时是任何武器所不能替代的。

    前军三千步卒,即陌刀将李嗣业所统的陌刀队、战锋队,李嗣业率之大战安西,又奉诏入援,擅长于使用陌刀等长兵器。

    除李嗣业外,还有高陵、田珍等俱为著名的陌刀将,刀法精熟,香积寺大战,李嗣业率队为前军,由于一向战功大,饮誉当世,还未收西京,杜甫即盛赞“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又曰:“北庭送壮士,貔虎数犹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可见对之寄予厚望。

    肃宗也很器重李嗣业,他一抵达行在所,就对他说“今日得卿,胜数万众。事之济否,实在卿也。”

    像香积之役这种大战,参战双方兵力达三十万,唐军能否挡得住胡骑,关键要看前军,肃宗所言,即寓此意。

    以后的战例也证明,陌刀的主要用处就是杀骑兵、斫战马。

    总之,战例表明,无论守城、追杀、止奔冲、偷袭,陌刀都是极有效的兵器,它长而锋利,有双刃,在刀制上天然是骑兵的克星。

    陌刀是汉民族与善骑射的游牧民族在战争中,改变自己马少不精的劣势、发挥步兵优势的关键兵器。

    但陌刀制作工艺要求严格,成本很高,对士兵的素质要求也很高,非强盛之帝国无法支撑批量的生产和装备,在盛极一时的大唐,陌刀也只是在千人之数的精锐部队中使用,并未大量装备。

    到了五代,使用陌刀的事例便少多了,北宋居守势,国力远不及大唐,不能与敌国争胜于中原,守土、守城比原野大战更重要,攻守城池之具获得大力发展,陌刀则嫌其太长,而改得短小精致,便于使用。

    同时,火器、舟车之具纷纷涌现,掩盖了陌刀的光辉,虽然宋修《武经总要》不少地方提到它,但实际上是援引唐代载籍,讲述的是唐之遗法而非宋制。

    宋刀比唐刀更多样化,也更精巧,《武经总要》中绘出的几种刀,只有棹刀形制类似陌刀,可见陌刀的地位大降,乃至日后失传,在独孤策看来成为可惜。

    如今独孤策所造的陌刀也不过是他根据前世看过的一些典籍,臆想出来的,究竟是不是曾在历史上大放光彩的陌刀,即便是他也无从得知。

    李世民听说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兵刃,也不禁见猎心喜,特别是陌刀十分长大,只看着就充满威慑力。

    “且试着操演一番!”

    独孤策领旨,挥动令旗,校场之上,带领陌刀队的段铁杖,当即发了一声喊,陌刀队徐徐.向前,校场之上早已立下了无数的树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