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条陈

    第一百四十三章 条陈 (第2/3页)

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往迎颉利。”

    其实这则记载有错漏之处,独孤策前世曾细查史料,在退保铁山和遣使请罪之间,还发生了另一件事。

    颉利也是一代枭雄,只一败,肯定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在被李靖击败之后,他还曾幻想着东山再起,可是紧跟着李绩所部又于白道攻击了这数万突厥败兵,大获全胜,颉利率残部败退至碛口。

    此时前有唐军,后有薛延陀,颉利兵力无多,腹背受敌,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突厥大可汗此时已经沦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只得向大唐服软请罪,甚至表示准备以自身为质,带领余部甘当大唐的藩属,姿态摆得极低。

    然而颉利低估了李世民的狠辣,当初李世民父子臣事突厥多年,结果等到了突厥内乱这一千古良机,竟然咸鱼翻身,如今又怎么可能效妇人之仁,给他留下翻身的机会呢?

    面对颉利的请和,李世民断然决定趁人之危,痛打落水狗,不过李世民生性狡狯,并不直接拒绝,而是假意允和,还装模作样地遣鸿胪卿唐俭前往碛口洽谈,藉此来诓骗麻痹对手。

    李靖作为李世民的心腹,自然能猜到天子的心意,决定对突厥残部发动偷袭,当时李靖的副将张公谨认为背信弃义不妥,但李靖却知如此方合上意。

    由于唐廷派遣的议和使臣唐俭此时尚在突厥营中,颉利果然就轻信了大唐的和谈烟幕,以致于毫无战争准备,结果唐军逼近至王帐仅仅七里处才被发觉,于是“贼营大溃,颉利与万余人欲走渡碛。绩屯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渡碛,其大酋长率其部落并降于绩,虏五万余口而还。”

    由于切断了退路,突厥人难以脱逃,因此唐军的收获也颇丰,据《旧唐书》记载“靖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

    战事结束后,李靖纵兵大掠,据《资治通鉴》记载:“五月,御史大夫萧瑀劾奏李靖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物,掳掠俱尽,请付法司推科”,弹劾他“持军无律,纵士大掠”,李靖“无所辩,顿首谢”,显然萧瑀所述无虚。

    在绝境之下,各部酋长皆无抵抗之心,唐军没费什么劲就将颉利麾下十余万部民迫降。颉利单人独骑走投吐谷浑,不难看出,碛口的这几万部队,已经是颉利能拼凑起来的最后一支有生力量了。

    由于北方的退路被薛延陀切断,他只能向西逃遁,投奔于突厥小可汗苏尼失,结果被执送唐军。

    历史上,大唐对颉利发起的这次军事行动异乎寻常地顺利,在独孤策看来,原因有如下几个。

    一是颉利强登汗位,没有合法的继承权,其号召力远逊于之前的历任可汗,突厥内部人心不安,很多人不肯卖力死战,军队战斗力大降。

    而随着战事不利,诸部部民和士兵更是纷纷离散倒戈,最终连颉利的亲信部众也人心惶惶,没了死战之心,各自谋求本部族的后路。

    二是大规模的内讧,令颉利麾下的力量仅剩十之二三,大不如前。

    三是薛延陀和突利、郁射设这三方势力给颉利本部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迫使其将所剩无多的力量再次分散,进一步削弱了手中的兵力。

    四是颉利低估了李世民铲除自己的决心,结果被缓兵之计所骗,猝不及防下被击溃,还被抢先断了后路,没能率部逃走,失去了继续顽抗的可能。

    至此大唐曾经的宗主国突厥灭亡,这场胜利让大唐在其后的数十年中,一直对北部草原居于优势地位,李世民也因之得到了“天可汗”的尊号。

    既然熟知历史上发生的一切,独孤策自然不会去尝试改变一些对自己,对大唐有利的事情。

    关于此番北伐突厥的条陈,独孤策基本上就是在照搬原本历史上李靖的战略,当然,也未卜先知的将一些应该堵住的疏漏提前谋划出来。

    写完这份条陈,独孤策放下笔,走到书房的窗前,看着西北方向,那里便是绥州了。

    早先独孤策按住火器,不让其过早出现,是因为当时的大唐还没有做好一战而竟全功的准备,而如今势在大唐一方,而且比之原本的历史上,大唐所占据的优势更为明显,独孤策自然是要抓住这次机会,彻底为大唐消除西北隐患。

    倘若再给颉利一些时间的话,那个枭雄说不定当真能重新整合突厥的力量,再度崛起,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哪怕大唐如今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火器,也不一定能一战将其扫灭,独孤策很清楚,大唐的军事实力还没有当真强大到足以横扫宇内的地步,因此,就绝对不会允许这个意外发生。

    贞观时期大唐的军事实力,经常被后世一些人误认为强大无匹,无坚不摧,其主要原因就是灭掉了突厥这样一个曾经的强国,并夺占了其强盛时打下的大片土地,大幅扩张了势力范围。

    一些人还以大唐能够轻松灭亡突厥为据,论证贞观初年,唐军的战斗力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