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陈情

    第一百七十四章 陈情 (第3/3页)

劝降,被辅公祏杀害。

    自己的旧部造反,杜伏威在长安的日子自然可以想象,历史中倒也没有记载李渊是否因此而怪罪或处分杜伏威,但寄人篱下如坐针毡的滋味恐怕是免不了的。

    武德七年,杜伏威在长安暴卒,死因不明。据《新唐书》记载是杜伏威好长生药,误服云母中毒而死,只怕中毒是有的,但如何中的毒就很难说了。

    唐军以赵郡王李孝恭为帅,李靖、李勣、阚陵为将对辅公祏发起总攻,这个阚陵也是杜伏威的义子,与王雄诞并称双雄,杜伏威入朝时与杜同去长安,因而逃过辅公祏的兵变。

    阚陵在江淮军中以勇武著称,平时负责军纪,有违反者无论亲疏一律法办,因此在江淮军内威望极高。

    两军对垒时,阚陵直接冲过去,摘掉头盔向对方大喝,“汝不识我邪?何敢来战!”江淮军军心散乱,甚至有就此投降的。

    唐军兵强将勇,辅公祏连吃败仗,终于在武德七年三月投降,随后被处以死刑。大概是不甘心一个人上路,辅公祏向唐军主帅李孝恭揭发杜伏威才是谋反主谋,有密令为证,就是这回来的阚陵也是谋反中人。

    正好此前李孝恭在没收反贼家产时把杜伏威和阚陵的私产一并没收了,阚陵为此和李孝恭吵了一架,李孝恭趁此良机,就以谋反罪将阚陵处死,可怜阚陵被捕前还以为自己破辅公祏有功等着论功行赏呢。

    李孝恭随即禀报李渊,说发现杜伏威才是谋反的幕后主谋,人证物证俱全,于是李渊动手剥夺了杜伏威的官职爵位并籍没其家眷。

    贞观元年,李世民即位,知道杜伏威和阚陵惨遭诬陷,为二人平反恢复名誉,以国公之礼下葬杜伏威。

    身后哀荣是有了,可是命都丢了,哀荣有个屁用!

    李世民是难得的盛世明君,尤其是对待功臣的态度,更是为后人赞许,可是却也和华夏历史上众多的帝王一样,难免会对功臣心生猜忌,这都是难免的。

    但凡帝王,谁不想着自家的江山社稷绵延万代,倘若一个臣子真的到了功高难封的地步,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放心。

    历史上,就连李靖都要靠着自污保全自身,更何况是独孤策,他小小年纪,就立下了这等盖世奇功,李世民若是不加以封赏,难免会寒了臣民的心,可是要封的话,该怎么封,难到真的封独孤策一个异姓王?

    哪怕李世民愿意给,独孤策也是坚决不会要的,所谓的异姓封王,虽然是难得的荣耀,可是却也离死不远了。

    与其让李世民为难,自此对他产生忌惮,倒不如独孤策主动一些,趁着窦母亡故的机会,抽身而去,非但解决了李世民的难题,还能给君王留下一个单薄名利的印象,何乐而不为。

    李世民看着独孤策,他方才的确是感到了为难,独孤策立下的功劳太大了,大到了他这个帝王都不知道该如何封赏的程度。

    可是如今看着独孤策自请辞官,李世民反倒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准奏!?

    岂不是明摆着告诉天下人,自己这个皇帝容不得功臣,要过河拆桥。

    不准!?

    又该怎么封赏独孤策?

    “卿家何必如此,按照礼制,你非独孤氏一门的长房嫡支,无需丁忧守制!”

    独孤策岂能听不出李世民的弦外之音,皇帝这是要给自己找台阶下呢,既然如此,他为何不主动奉上,想着连连叩首,道:“陛下!微臣自知此行鲁莽,可还望陛下念在微臣一片纯孝之心,准臣所请,祖母在时,对微臣呵护备至,祖母病卧在床,微臣本该夙兴夜寐,侍奉汤药,以尽孝道,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微臣为国尽忠,于孝道难免有所亏欠,每每思之,内心不安,今祖母已去,微臣唯有自请守孝,以全孝道,还望陛下恩准!”

    独孤策说着,直接脱掉了头上的官帽,放在了大殿之上,拜伏于地,泣不成声。

    李世民看着也不禁心生感伤,极为独孤策的孝,也为独孤策的忠。

    作为千古明君,李世民自然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独孤策自请辞官,并非所说的那么简单,只是为了给窦母尽孝。

    封无可封!

    这才是独孤策要自请辞官的主要原因,他是在为了自己这个皇帝解围呢!

    想到此处,李世民也不禁长叹一声,难到他这个皇帝当真就是个不能容物的!?

    李世民真的很想降旨夺情,可最终还是大唐的江山社稷压倒了私人情感,叹息一声,道:“传旨,徐国公,冠军大将军,太子詹事,少府监丞独孤策,北伐突厥,阵斩贼酋颉利,克建奇功,朕甚佳之,特加徐国公独孤策封邑三千户,赏金万斤,彩缎千匹,徐国公爵位世袭五代而不降。”

    李世民虽然没说出“准奏”,事实上已经是默许了,独孤策闻言,也暗暗松了口气,连忙叩谢:“微臣独孤策叩谢陛下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