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六回 扫北大军逼应昌 也先被逼送上皇

    正文 五十六回 扫北大军逼应昌 也先被逼送上皇 (第3/3页)

知道此事了,待朕明日处置此事,请你们三人回四夷馆,安歇待旨。”把秃三人,谢恩出朝。

    过了三日,景泰帝朱祁钰,才下圣旨,令文武百官,在午门外,计议迎复上皇一事,群臣到后,异议纷纷,喧嚣半晌,多言应马上派使臣去北国,迎复上皇归国。

    于公也在群臣之中,说道:“此番若不迎请上皇还朝,瓦剌也先太师动怒,边疆不宁,干戈不息,国无宁日。只有遣使奉迎,以承天心,以安民命。”

    众将听了于公之言,齐道:“于大元戎,所言极是,乞大人速为百官写一奏章,陈奏万岁,我等无不从命。”

    于公一听百官之言,并不怠慢,在午门外,速写奏章,少时,将奏章写好,率领文武百官到了太和大殿之下,将奏章奉上。

    景泰帝朱祁钰,细细看了奏章,又见奏章下有二百多文武官员,画了手迹,又见群臣同词,群情难犯,叫殿堂官传旨,遣都御史杨善,侍郎赵容,出使塞外,迎接上皇。

    次日杨善,赵容带着厚礼,同瓦剌王使臣把秃、皮儿马黑麻、脱欢前往北国,迎复上皇朱祁镇。

    明使杨善、赵容不日到了北国应昌,拜见了瓦剌也先太师、脱脱不花汗、军师伯颜帖木儿,送上了厚礼。

    太师也先一见大悦,在初八,便送上皇起驾。瓦剌王也先太师,率领百名大小头目,送了太上皇,一日途程,才率领众头目拜别而去。

    军师伯颜帖木儿,率领十名把台,五百铁骑护送,走了五日,到了野狐岭界上。

    野狐岭是南北分界线,伯颜帖木儿,到了上皇朱祁镇面前,拜辞道:“禀奏天可汗,此地乃是华夷界限,恕小臣不能相送了。”

    伯颜帖木儿,说完之后,率领众把台,一齐跪拜,拜毕,依依辞别。

    伯颜帖木儿,辞行前令把台,随同护驾袁彬、高磐、哈铬、吴宫童等明官,一道将上皇送至京城。

    十二月十六日,上皇朱祁镇车驾到了八宝山,京中百官闻报,到安定门外迎接,此时百姓闻得圣驾还朝,家家欢呼踊跃,顶礼焚香,拥塞于安定门之内。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声动山岳,少时,上皇驾到。上皇朱祁镇,见了文武群臣一一慰劳,见礼已毕,从东安门而进。

    景泰帝朱祁钰,亦迎出东安门,下辇参拜,上皇朱祁镇答拜,拜毕两人相抱而哭。

    少时、各述授受之意,推让良久,上皇朱祁镇回到了南城殿中。

    景泰帝朱祁钰,率文武百官,皆去朝见,礼毕,大赦天下。景泰帝别了上皇朱祁镇,回至八宝金殿之上,向瓦刺护送上皇的五百边骑,发了彩缎、金帛等赏赐,然后发旨回归应昌。

    瓦剌也先太师,将太上皇送回京中,又派了使臣,用了贡品通好。

    于公将扫北十万大军调回京中,扫北元帅,范广将功劳薄交给于公,于公正在审批赏赐,于府书童于淳,从府中来到了兵部大堂。跪倒在地,哭道:“启禀于爷,爷爷半载不归府弟,叫儿找得好苦也。”

    于公一听,惊问道:“家中有何事?为何这样悲痛?”

    于淳含泪说道:“老太翁去杭州省亲,已去半载有佘了,家中只有小姐与三公子,夫人已病入耷肓了,故令儿多次前来兵部,找爷爷回府料理一下,但半年来,竟未找到于爷,众官皆道,去边廷扫北去了。”

    于公一听,连连说道:“儿所言甚是,京城血战之后,边庭时时传来战报,吾帅兵北伐,昨日才回京,京中尚有很多事故,请你兄于康,随你回府,可告知夫人,吾在旬内后,即归府中。”

    于淳一听急道:“老爷这万万不可,老夫人,已命在旦夕了。”

    于公闻言,正在沉思,镇京主帅石亨、次帅范广、兵部侍郎王伟和孙镗等二十几员大将,闻讯赶来。

    众将齐道:“我等言语,有些冒犯元戎,半年没有归府,已是理屈,今日老夫人病危,府中小姐与三公子年幼,于爷应火速回府才是。”

    于公听了众将之言,说道:“本帅今日回府探看一番,请石亨、范广二位元帅,对京中防务不可大意,王伟将军主管兵部,一旦边关要隘有了凶信,可速到敝府知会一声。”三人听了唯唯领命。

    于公布置停妥,回到了府上,一看夫人董氏,果然病得十分严重,已卧床不起了,心中难过,便令于康,到市井中去请郎中,一日之内,找来府中四个郎中,都道病体沉重,已经无法用药了。”于公无奈,央求了郎中,下了几副药。

    这日于公正给夫人煎药,忽见于淳来报:“太后国母与万岁爷爷派太监,前来拜见于爷。”

    话音未落,太监陈升已到了于公身后,太监陈升一直在内宫中,不认识于公,看一人煎药,认为是仆人,瞅了一眼,向内室走去,到内室一看,只有董氏夫人躺在床上,身边站一男一女,两个少年,使问道:“于大人哪里去了。”

    于公这时,煎完药走到了内室,微笑道:“下官便是于谦。”

    太监一见于公,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道,兵马大元帅亲自给夫人煎药。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四部《奇侠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