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做本朝的李陵

    第四百七十五章 做本朝的李陵 (第2/3页)

,就立马变了模样,让自己召集军将议事,还要请那个一直散播谣言的赵苞前来,虽然他知道这两者之中有一定联系,不过很显然他却是猜不透。

    望着离去的淳于琼的背影,何进脸色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他自然猜出淳于琼脸上疑惑之意为何,淳于琼不清楚,可他何进清楚袁绍此为何意,这还不是提醒自己如何对付那自己一直视为心头大患的伏泉,以及他身后的伏氏、宋氏外戚吗?

    如果清楚李陵这位前汉胆色果敢的名将,为什么会兵败被俘,杀身不成,最终变节投降的话,就能明白袁绍给自己提的计划的意思了。

    自太祖高皇帝立汉以来,忠臣无数,而奸贼亦不少。前者受千古景仰,贾谊后者遭万世唾弃。然而,有一个人却能在忠奸分明的两汉帝制时代,虽变节却又被深深同情,这个人就是李陵。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人,是前汉世宗孝武帝时的名将,是号为“飞将军”的李广的孙子,其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因为“善骑射”,被汉武帝认为大有李广遗风,特命他带八百名骑兵深入大漠侦查地形,胜利归来后被任命为骑都尉,指挥五千勇士,在酒泉、张掖一带布防。

    天汉二年十月的秋天,汉武帝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铁骑从酒泉出发,征伐匈奴。此时的李陵正担任骑都尉,率领丹阳和楚地募集的五千善射之士,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

    战役打响后,李陵主动要求率领五千步卒,出居延海,向北深入单于王庭,三十天后,李陵部队与匈奴八万铁骑相遇于浚稽山。李陵屯兵两山之间,下令以大车结为军营,出战时“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当匈奴军逼近时,“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获得首战胜利。匈奴调集援军,连续进攻,李陵以“连弩”射单于,使单于差点中箭。以一当十,连战连捷,十天之内共斩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按照事先的部署,他且战且退,一路将匈奴单于引向正南方的汉匈边界,在那里,将军路博德负责率军接应。

    但是就在距离汉朝边塞遮虏障仅剩下一百多里的时候,汉军被匈奴阻断退路,弹尽粮绝,最后匈奴将汉军围困于山谷,万箭齐发,而汉军矢尽粮绝,只剩随身携带的短刀、车辐做武器的,无法有效还击。而就在此时,李陵苦等的援军却一直迟迟不至,眼看苦守无望,李陵只能选择绝死突围。

    当时李陵仰天长叹约“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可惜上天没有给李陵翻盘的机会。子夜时分,李陵率领十几名壮士突围,被匈奴发现,数千名骑兵衔尾追击。突围战中,只有十几个人跟随,李陵的副将韩延年战死,最后关头,李陵大呼:“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放下武器投降了匈奴。

    可以说,在前汉对抗匈奴的历史上,李陵以五千军士力抗匈奴八万骁勇之敌,坚持十余日,不可谓非奇迹,不可谓不尽力,然而李陵却最终没有实现其“吾不死,非壮士也”的诺言。

    虽然浚稽山一役证明了李陵的军事才能,而最终的结局,却使他背上了“汉奸”的骂名,

    得知李陵战败投降后,汉武帝大怒。群臣皆言李陵有罪,只有司马迁言道“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当然,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不管这些,将司马迁打入大牢,随后处以腐刑。汉武帝如此愤怒是有原因的。在他的眼中,李陵身上背负着原罪,这个原罪就是李陵的祖父李广。

    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李广时任骁骑都尉,奉命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兵平叛。为了嘉奖李广在梁国保卫战中的英勇表现,梁王刘武授予了李广将军的军衔。李广毕竟政治经验不足,以为梁王贵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