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曹魏最大之功臣

    第五百四十三章 曹魏最大之功臣 (第2/3页)

绩,也是十分喜人,因为在这方案实施的第一年,曹操就“得谷百万斛”。

    没错,就是“得谷百万斛”,要知道万斛谷物可足够千人吃上半年,而百万斛谷物,那就是十万大军,作战半年,如今,许昌一县,便能供给十万大军半年军粮,这种成效,如何不令人震惊?想想看,不说其他县城不如许昌,但只要其他县城,能收获有许昌一半的粮食,曹操之后还能怕再无粮食?

    于是之后,曹操就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在枣祗的建议,接受其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地推行。

    也正是枣祗首倡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无地流民被合理利用种田,许多因为战乱而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曹魏也因此积存了大量的粮食,这才有之后“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的结果。

    可以说,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从而加快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进而极大的保证他三分天下具其二的成功。

    换句话说,没有粮食,曹操就算有千军万马,就算他集合了汉末三国所有的名臣良将,也没有用。“民以食为天”,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没有人会饿着肚子为你拼命,这也是战场之上,无数将军都会保证自己粮道通畅的缘故。

    民国文豪蔡东藩有言:“峻与祗戮力劝耕,才阅数年,得积谷数百万斛,且令州郡各置田官,所在丰饶。操因此得用兵四方,不劳输运,卒能战胜攻取,兼并群雄;曹氏功臣,祗峻当居首列!比诸两荀一郭,殊不相让。”此中便可看出枣祗之功,甚大!

    甚至南宋名儒陈普亦曾为此作诗云:“千里无烟已十年,一朝许洛翠秧田。乾坤渠肯容曹操,聊为苍生解倒悬。”

    枣祗之功,可见一般,其人应为曹魏得天下之首功。若无他在后方,以屯田积攒粮草,恐怕曹操早已无米为炊,如果像程昱那样,靠着屠城,杀人后把人制做成肉干,变为人脯充当军粮的话,恐怕即使曹魏得了天下,这天下也就再也没有人口供給曹魏统治了。

    这也是后来,北方大半个中国,经过黄巾大乱以及连年的军阀混战后,由原来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景象,变为“仓储积所在皆满”的主要原因。枣祗之功,不但解决了曹魏的军粮问题,为曹操征伐四方,平定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使得大量流离失所的无地百姓,重返家园,安居乐业,可以说,他在曹魏建立甚至整个汉末大乱后,能够使的百姓安居乐业,不使得中原从此变成“人无完人”景象的最大功臣。

    之后,伏泉邀请二人入席,又是一番觥筹交错,不过二人明显有所拘谨,话也不多。这番表情,伏泉见了顿时明了,今日却是不会有可能拉拢二人了。

    当然,对于繁钦,他倒不是很在意,毕竟以后可不是太平盛世,诗词歌赋做的再好,他也不需要,真正让他在意的是枣祗,终究如果有了这个忠诚的农业大家归顺,至少以后不会为后勤而发愁。

    打仗,无非拼的兵力、钱粮和人才,而相对而言,如果前两者占了绝对优势,后者就不会显得那么重要了。毕竟,只要实力优势占据明显的人,不会出现内讧,即使他输了许多次败仗,但是纯拼消耗,就是耗,也能将对方耗死。

    酒宴结束,伏泉一行人与枣祗、繁钦二人,打了招呼,便就此离去,并未多言。

    望着远远离开的伏泉等人,繁钦面色凝重,对身边的枣祗道:“枣兄,观此形势,莫非戏志才欲投伏流川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